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十年磨一剑

2018-7-5 11:17:28发布105次查看

周日20时,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任大宾医生从内镜中心的微创手术室回到办公室,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盒饭:“在消化内科这10年,跟着徐萍书记干活儿,盒饭没少吃。”大家伙儿笑了起来:对于“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加班的我们来说,这些早都习惯了。”
  10年前,松江区中心医院组建消化内科,10年后,消化内科团队已成为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从没有到一流,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往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寻医问诊,这其中不乏松江以外青浦区、金山区,甚至还有江浙一带的患者。对此,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徐萍说:“病患认可是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用心服务、守护健康是我们的使命。”
  “紧逼”出成果
  作为松江区唯一两次获评市医学重点专科的消化内科,诊治食管、胃、肠、肝、胆、胰、脾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病人每年近3000人次,每年内镜总数近2.8万例,每年完成各种内镜下治疗4500余例。2012年,消化内科开始开展大肠癌内镜普查工作,至今共完成大肠镜筛检病例近2万例,发现阳性病例8000余例,阳性率达44.65%,其中恶性肿瘤263例、腺瘤5000余例、炎症性肠病等其他疾病500余例,通过早期干预,明显降低了松江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科室整体疾病诊治水平达三级医院水平,各项医疗指标屡创佳绩,最能反映综合医疗水平的急性胰腺炎(重症)收治患者数量在全市所有医院中排名第四。
  成绩的取得源于得力的团队,团队建设的诀窍就是“紧逼”。简单的一台内镜微创手术,需要数字胃肠机、麻醉机、彩色超声诊断仪、监护仪等设备,数十万到数百万元的大型医疗设备仅仅是基础,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更为重要。
  “不管是做业务还是搞行政,徐萍书记都要求力争一流。”薛莉医生说,这些年,消化内科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离不开学科带头人“步步紧逼”的魄力,逼着团队成员提升医疗水平。“在我们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平均年龄37岁的消化内科20人的团队除了要承担年门诊量13万余人次的日常工作,还要做科研攻坚,每周二晚上是雷打不动的学术交流日,周末加班或开展医疗研讨也是家常便饭。
  “紧逼”之下,科室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引导项目、上海市卫生局局级课题、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共51项,科研经费达400余万元。团队成员发表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14篇。“紧逼”之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服务水准成为消化内科醒目的标签,医生从术前诊断到术后恢复管理,护士从入院宣教到术后康复护理,方方面面的服务都堪称“专家水准”。
  “走心”赢赞誉
  什么是专家?徐萍认为,对病患“走心”的医生才称得上是专家,她说:没有“什么比患者及家属的微笑更令医护人员感到欣慰的,这微笑源于‘走心’。”
  2016年8月末的一天,一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被送进消化内科,患者不停地呕血,护士端着的便盆很快便接满半盆。危急之下,医生给患者数条静脉通道同时输血、输液,为患者升压止血,抗休克。虽经紧张抢救,但患者仍未逃脱病情恶化的命运。“病人长期过量饮酒,已是多年酒精性肝硬化,入院时失血过多严重贫血,对于我们医生来说,转诊上级医院是最为保险的,但对患者本人来讲这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薛莉回忆当时的情景,大家都很担心,但并没有放弃对病人的治疗,科室成员迅速反应,联合消化外科对患者实施双镜联合治疗,合力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家属感激涕零,出院时硬塞给医生一个厚厚的“信封”,医生当即拒收。
  类似的事情在消化内科经常发生,团队成员说: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面对家“属焦急的眼神,我们无法不‘走心’。”在消化内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错误“的医生和护士,没有错误的患者”。“规定看似严苛,实则是达到一流的佳径。”徐萍说,10年来,消化内科的每一名成员都以此为傲,也因此赢得了患者的无数赞誉。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