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红色记忆 扬先进文化——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开展中心组联组学习
2018-7-5 14:35:00发布87次查看
近日,在建党97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展中心组联组学习暨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哔哩哔哩弹幕网党支部应邀参加。
学习会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带领与会同志参观了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
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坐落在新闻学院院区内。通过云共享的方式,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终端设备接入到新媒体实验中心,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数据汇聚、教学应用、受众实验、研究分析、技术研发、成果展示与服务社会八大功能。实验中心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对应于互联网时代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变化和需求,推进新闻教学科研转型、服务于媒介、用户、社区、社会和城市建设,是一个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界业界交流融合、面向国家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多功能开放式跨界创新平台。建有全媒体内容实践区、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区、可视化传播实验区、创新展示体验区、远程连线空间、新媒体创新工作室等功能平台。
参观过程中,周书记详细介绍了新媒体实验中心大数据平台助力信息精准传播相关情况,展示了虚拟演播平台对提升视频效果的巨大帮助,带领与会同志体验了新闻发布实训厅,让参观者切身领略到最前沿新媒体技术的魅力。随后,大家移步至图书馆四楼馆藏室,参阅学院珍藏的红色历史文献,感受复旦大学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学习会由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主持。张院长表示,上海是红色文化发源地,复旦大学是伴随着上海红色文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大学,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打造先进文化平台是复旦建校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五角场街道互动合作密切,学院将继续立足杨浦和五角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在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动人才实践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
学习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地副主任马凌介绍了基地有关情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成立于2016年。基地定位为研究型、智库型、国际化的前沿学术机构,继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立足真理性、科学性、当代性、国际性,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国家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地凝聚了复旦新闻学院的精兵强将,以国家精品课升级版及调查反馈平台为教学核心,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基地为科研核心,以下设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为社会服务核心,做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研究领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以团队规模、出版数量和调查报告数量位居国内领先地位。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复旦大学党委新闻学院党委中心组成员,哔哩哔哩弹幕网党支部有关同志分别进行交流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鹏: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学院素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传统,老系主任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提出“好学力行”的系训以及“两典一笔”的办学方针,其中“学”和“典”就是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院坚持强化学科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强化课程建设、强化教材建设、强化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强化社会服务和智库建设等“六个强化”工作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理想追求、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是城市精神和人文品格的力量源泉。学院围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传承发扬新闻系老系主任、《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科传统,引导全院师生争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一是举办理论研讨,探究《宣言》精神的理论价值。学院与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理论研讨会,邀请新四军老战士、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展开研讨。二是联合摄制影片,回溯《宣言》精神的孕育历程。师生们在摄制实践中深入学习先贤奋斗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浸润式地品味信仰的味道,认同真理的力量。纪录片5月9日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三是组织红色之旅,体悟《宣言》精神的当代实践。组织教学团队赴革命圣地延安见学,重温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在瞻仰与寻访中,锤炼了党性、净化了心灵,提升了搞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习近平新闻思想教学科研的能力信心。四是参观望道旧居,争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感悟了老系主任始终坚守、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生“宣扬真理、改造社会”的理想信念,“好学力行”“学行并重”的办学理念。接下来,学院将加强社区融入,把复旦的红色文化带入社区,让红色文化不仅厚植在复旦校园和广大师生心中,还要成为引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地。
哔哩哔哩弹幕网党支部副书记钱叠峰:哔哩哔哩2017年搬迁至杨浦区,得到了杨浦区的支持与关心。B站目前拥有近8000万的月活,其中81.7%是90后和00后,因此对年轻人影响力巨大。B站主要通过推广国产动画、布局纪录片产业、升级弹幕社区等方式为年轻用户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将正能量和爱国主义传播至年轻人的心中。作为新媒体的党组织,B站希望能和复旦大学、五角场街道开展更为多元化、更深入的合作,包括课题研究、联合党建活动、行业资源分享等,从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等多角度共同开发,抱团取暖,将“三区联动”精品化、差异化,成为杨浦区两新组织党建的成功模范。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岚岚:五角场区位优势突出,各类资源丰富,复旦大学是街道做好文化工作的优势资源。文化是有力的黏合剂和催化剂,街道文化工作将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紧紧围绕杨浦加快建设“三区一基地”和创新文化承载区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上海文化”品牌战略,继续做好服务高校的各项工作,加强与复旦大学各部门、院系、社团的合作,在共有、共建、共享、共赢的过程中,颂红色记忆,树文化品牌,共同构筑五角场文化高地,匠心打造五角场文化地标,使“魅力五角场”的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万骅: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夺人心魄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起了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文化丰碑。陈望道旧居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开放从红色记忆接续、文化品牌打造的层面上为杨浦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复旦大学与五角场街道共同作为区域化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将以陈望道旧居开放为新起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推进红色记忆在基层传播,打造红色文化的品牌高地。五角场街道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复旦——五角场党建理论研究基地的智力溢出效应,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做好口述百年党史、征集“红色宝藏”等活动,将杨浦红色工运、“三个百年”文明、国歌文化,红色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利用好、传承好和发扬好。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秦刚:五角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杨浦“三个百年”历史积淀均在五角场区域有所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在五角场相互交融。复旦大学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是五角场最为重要的优秀文化策源地之一。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创新载体,深入推进区域大文化建设,完善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放大“五区联动”优势,联合复旦大学在内的区域力量共同打造具有五角场特色的文化品牌。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正明: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以来对五角场社区建设发展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新闻学院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历史厚重、人文气息浓郁,是助推五角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街道联动服务的重要对象。通过刚才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参观学习,我们既感震撼又受启发。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加强街校合作力度,主要从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一条主线。以街院联动合作为主线,助力先进文化传播。之前,街校合作建立了“复旦——五角场党建理论研究基地”,开展党建课题研究,推动党建文化传播,成为杨浦“三区联动”的生动实践;邀请与五角场结对的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推出“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第一讲并在哔哩哔哩弹幕网同步直播,观看直播网友超20万人,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接下来,要合作探索多元开放的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传承宣扬红色文化引领社区服务水平提升。二要完善一项机制。加紧构建完善街院工作对接机制,坚持需求导向,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如街道为在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优质基地,学校通过资源向社区溢出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实现学院与街道的“双赢”。三要列出三张清单。街道将主动梳理需求、排摸资源、对接项目,进一步制定完善街院合作“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坚持做好服务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街道协调服务作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