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的早餐,了解一下!
——潮人说
小时候
最喜欢去学校边上的早点铺吃早餐
炸糕,蟹壳黄,粢饭,生煎馒头...
真的是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了
长大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养成了不好好吃早餐的习惯
起床,刷牙,冲向地铁
或者地铁口的麦当劳点个便宜的套餐
反正只求果腹,怎么快怎么来
而很多曾经经常光顾的早点摊
似乎也逐渐地消失不见了
模糊了记忆也模糊了曾经的味道
那些过去经常出现在上海早市上的早餐
你还记得多少呢?
“四大金刚”之一
好吃好拿又非常管饱
大饼的制作过程算不上复杂
却比较耗时
面团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发酵后
再刷上油放到老锅里烘烤
烘烤到两面金黄,表皮焦香酥脆
再在表面撒上一层芝麻
有的大饼还会在里面裹上热腾腾的糖/肉馅
让人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油条
“四大金刚”之二
以前的油条摊一般都是现做
抻一条长长的面团下锅去炸
一定要炸成枣红色
表皮酥脆,内馅蓬松
可以直接抱着香喷喷地啃
也可以沾点酱油吃
还可以用大饼裹着像“煎饼果子那样吃”
和大饼、粥、锅贴等都是百搭
再搭配上一碗豆浆
足够让你一整天都元气满满
粢饭
“四大金刚”之三
提前煮好的用保温桶装的糯米饭
内里裹入现炸的酥脆油条
(现在也会裹入榨菜,肉松,萝卜干等材料)
买的时候师傅一般会问你
要二两还是三两的
这一般说的是糯米的量
再加上油条就更显得沉甸甸了
咬一口气香而有嚼劲,余味十足
小时候食量小,就算是二两的粢饭也吃不完
豆浆
“四大金刚”之四
豆浆素来有甜咸之争
而上海传统的豆浆其实以咸豆浆为多
(后来甜豆浆也逐渐风靡)
紫菜、酱油、榨菜和开洋等佐料先在碗里码好
再浇上几勺滚烫鲜嫩的豆浆
喝上一口,真的是鲜得眉毛都要飞掉
还可以把油条浸泡在豆浆里吃
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油墩子
cc那边一般把油墩子叫做萝卜丝饼
顾名思义,多是用萝卜丝与鲜肉制作
做法相当简单方便
将准备好的葱花、萝卜丝和鲜肉盛入铁勺
再和上一勺面糊放到锅里炸
顷刻就可以出锅
如果喜好甜口的话还可以把萝卜丝换成豆沙
金黄酥脆,油而不腻
cc小时候一看到卖油墩子的摊子
这个脚啊,就挪不开了
葱油饼
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卖葱油饼的店
调制好的面糊用铁板摊开
煎好后,色泽颇为诱人
一个葱油饼约有巴掌大小
拿在手里就能吃
吃起来金黄酥脆,葱香浓郁
美到不行~
包脚布
包脚布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包脚布其实是一种薄饼的俗称
在平底铁锅上倒上面糊,用竹杆一转
面糊转眼就成了一张薄饼
对哒,和现在的杂粮煎饼有点像
但是吃起来比杂粮煎饼更软糯
蛋一般是在饼皮成型后摊的
涂上甜面酱,里面可以裹上油条
不会显得太油腻,分量也恰到好处
作为早餐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小馄饨
怎么能少了小馄饨呢?
小馄饨要讲究皮薄馅大
做出来晶莹剔透,味道鲜美
汤底一般用猪油调味
讲究点的会用上鸡汤、骨汤
加上紫菜,葱花,开洋...
活力的一天,从打开你的食欲开始~
麻球
糯米捏成圆滚滚的小胖子
外表撒上厚厚的白芝麻
白芝麻的香中和了油腻
吃起来香甜爽口
一口咬开,里面还有浓浓的豆沙
一股热气氤氲而起
也有小个的麻球,里面不放豆沙
基本上一口一个,当零嘴也是极好的
蟹壳黄
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
口味上有甜有咸
甜的主要是以白糖猪油做馅
咸的主要是用猪肉丁做馅
考究点的还会加蟹粉,虾仁
甜咸适口,皮酥香脆
有“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的美誉
生煎
想必没有几个上海人没吃过的
最大的特征就是底部金黄色的焦底
好的生煎外皮一定要薄
咬一口就汤汁四溅
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内馅一般是鲜肉
不过也可以搭配龙虾、鸡肉、荠菜等...
和各种材料都是百搭
单吃有点腻,可以配上一壶解腻的浓茶
尽情感受生活的悠闲惬意~
锅贴
有生煎的地方一般都不会少了它
一般做成细细弯弯的月牙形
烹调方式与生煎大差不离
口感较之生煎更为软韧
吃起来不会像生煎那么腻
吃起来同样是灌汤流油,馅鲜味美
小笼
晶莹剔透,馅鲜味美
汤汁鲜亮浓稠
吃的时候记得要先把表皮咬个小口
吮净了汤汁再吃
与一众炸货相比,清爽之余又不失鲜美
一屉小笼的量大概在七八个左右
多一点的也不会超过十个
光吃小笼不顶饱
建议可以搭配别的餐点一同食用
这么多好吃的
馋得cc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你的童年早点是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