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奉贤牵手雪域高原:我们不放弃每个孩子

2018-7-5 12:56:35发布99次查看
  为了那清澈的眼睛
我们依然记得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她充满渴望、忧伤的眼睛,曾经感动了多少善良的心,如今同样一双双清澈无助的眼睛又一次站在我们的面前。这次我们去果洛州达日县采访的记者们,内心最脆弱的弦又被重重地撩拨着。近百个孩子睡在一间屋里,许多孩子身上还患有高原上常有包虫病、寻常疣。在共和国辽阔的版图上,我们记住了一个叫达日的地方,那里很多的孩子们需要更宽敞的教室,需要更稳定的教师,更需要社会来抚慰他们受伤的身体和心灵。
图为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制藏文小学正在认真上课的小学生
这次去达日的每个人高原反应都特别厉害,但比高原反应更厉害的是我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内心。我和同去的团区委副书记建议,组织一个“红领巾高原行动”,由奉贤的孩子结对达日的两千多个孩子,让这些浸在蜜里的孩子感受苦难,学会感恩,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善举;中国发展网的记者看到了藏区孩子们的脸上手上都长满一个个湿疣,第一时间与上海九院的医生联系,准备自己买了药寄过来;一起去的作协的同志想呼吁区里成立一个基金,资助这些缺爱的孩子;新民晚报的记者回来第二天就完成了近五千字的通讯,我看到他采访时一直闪动着泪花。
他们曾经是一群无助的孩子,梦想也许很微弱,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能让他们纯真的笑容在高原绽放。(钱忠群)
没到过青藏高原,不会真正体会“天路”的意境;没有深入江河源头,就无法真正感受这里的干部职工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10 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2013 年起,奉贤与达日县建立对口支援,先后派出两批援青干部赴达日帮助当地建设。区委书记庄木弟明确表示:签约一阵子,相携一辈子。从此,奉贤与达日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上海市级援建达日县项目达到39 个,总投资 9791 万元;奉贤援建青海省果洛州援建项目15个,总投资645万元。仅2017年,对口的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的上海市统筹援建资金3100万元,援建项目14个。同时奉贤区财政援建资金170万元,援建项目5个。
“奉贤的援青干部无私奉献、尽职尽责。他们在做好规定的援建项目以外,还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不断拓宽援建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援助帮扶工作。2017年协调奉贤区教育、卫生、红十字会、工商联、民营企业等17个政府和社会组织来达日帮扶结对,捐款捐物500余万元。达日县拉智觉热艺术团也开展了‘感恩奉贤、文化走亲’活动,在奉贤会议中心、庄行镇、青村镇举行了3场具有浓重藏族风情的文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达日县委书记武伟在6月4日来奉贤考察时表示。
对此,奉贤区区长华源说,奉贤和达日人民一家亲,互相帮扶是义不容辞。根据中央的政策,沿海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是有责任的,感谢达日为守护三江源、为保护生态所作出的贡献,达日给予奉贤的虽非物质上的支持,但却是精神上的鼓励,奉贤应该向达日学习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彰显的青藏高原精神。
着眼精准扶贫,奉贤区与达日县的常来常往已有4年之久。四年来,奉贤区党政代表团与达日县党政代表团实现两地互访7次。奉贤区医疗专家队赴达日开展义诊4次,帮助患病群众2500余人,捐赠药品、设备价值150万元。达日县组织有关人员赴上海参加司法行政、城乡建设、社区管理等培训30余次,共培训人员150余人次。第一次以县为主体开展达日县32名优秀青年干部赴奉贤进行培训,安排干部到奉贤挂职13名,培训进修医生教师12名。同时,联系12名奉贤区志愿者教师前往达日开展真爱梦想教练培训计划。
2016年7月,奉贤援青干部许秀明、李亿、朱文忠、陈伟旻和驻外干部朱传峰豪情万丈:要去最接近太阳的地方,弘扬一种精神,为藏区百姓带去幸福感。
豪情易抒,现实难对。初到达日,“地球第三极”的世界屋脊着实给了这些“外地人”一个下马威,高原反应、水土不服,让他们遇到了第一道考题。藏区高寒缺氧,气候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劣,达日县海拔达4000米以上,含氧量仅相当于海平面的60%左右,被称为“生命禁区”。
“这里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援青干部体会到,当地空气稀薄,干燥寒冷,风沙多,年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只有 500 毫米,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水的沸点仅有85°c。相对于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藏区由于纬度更高,因此显得更加干旱少雨,异常严寒。这里集中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高寒缺氧地区、边远民族地区的所有特征,又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如何迅速适应环境并且开展各项援助工作......他们都暗下决心,既然不远万里、不辞辛苦,最终一定要不虚此行。
近日,记者来到达日县,感受援青干部们的日常生活。
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制藏文小学
新教学楼,如家一般的温暖
驱车行驶在达日县,不时可见“上海元素”:由上海资金援建的在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小学,如今已修缮一新,全新的教学楼即将于今年9月1日启用。
单音母a、单音母o......校园内,不时传来郎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穿着整洁、干净的校服正努力的学习着拼音,学好普通话。
走进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教学楼与学生宿舍,背后就是茫茫雪山。学校语文老师祁拉措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上海风格的援建学校,在当地极受欢迎。在上海援建前,这就是一所板房学校,教学和住宿条件极为恶劣,牧民们把孩子送来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宁可让孩子在家放羊放牛。援建后,学校在当地极受欢迎。看到学校条件改善,牧民们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他们都相信: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顾,学习到文化知识。
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制藏文小学宿舍
在当地,要建房其实并不容易,一年中适合施工的时间极短,只有4到10月两季时间。作为上海对口果洛基建工程的负责人,奉贤援青干部、果洛州住建局副局长朱文忠利用有限的时间,争分夺秒完成工程。
达日县援青在建小学,风雪无阻的在赶工程建设
图为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制藏文小学,雪山脚下上海援建崭新明亮的校宿已落成
看着即将完工的崭新教学楼,祁拉措感慨:奉贤援青干部们真不容易,经常跋山涉水来监督工程项目、质量,还不断对接奉贤资源,尽可能的把一些孩子们送到上海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些孩子回来后,会与小伙伴们分享所见所闻。她说,这段时间以来,不少孩子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下课铃响,藏族孩子们纷纷跑出教室,用最灿烂的笑脸,和最真诚的声音齐声道出祝福与感谢:“扎西德勒!谢谢上海!”看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容,朱文忠感叹,看着这些清澈的眼神,最朴实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图为上海奉贤区第二批援藏干部达日县常委副县长李亿,看望援助治疗包虫病的藏族村民索成
对症帮扶,助力精准扶贫
在奉贤援青项目中,医疗是另一大核心工作。在黄河上游的藏区,由于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独特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包虫病的重灾区。在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曾经最高达到13%,许多牧民因为未能及时发现病情,以致无法承担高昂的后期治疗费用,不得不放弃治疗。
奉贤援青干部、达日县常委副县长李亿,与办公室副主任陈伟旻来到达日后,决心帮助当地人战胜包虫病。
6月13日,在援青干部李亿和陈伟旻带领下,现场采访达日县受援助后接受治疗的包虫病患者。
“因为父母得了包虫病,达日有不少儿童变成孤儿。到达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早日发现、早日治疗。”李亿介绍,2017年,作为精准扶贫的项目之一,奉贤募集资金,用于每年援助达日县包虫病患者的筛查和手术救助。而通过医疗保险的辅助,实现了病人治疗“零负担”。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奉贤区投入达日县包虫病防治专项资金150万元,专门用于当地藏族同胞包虫病早起筛查与治疗。如今,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已经下降到7%。
“几年来,我的身体一直不舒服,体质也差得很。为了看病,曾贷款看藏医吃藏药,却始终不见效果,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得了什么病。”今年55岁的达日牧民索成从2006年开始,便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十几年来,都无法劳动,全家9口生计靠着妻子一人维持。为了看病,索成一家欠下了不少债,家庭也因而陷入到极度贫困状态。
2016年,在县疾控组织的包虫病筛查中,索成被查出,原来这十几年一直折磨他的就是包虫病,并且已经到急需手术治疗的地步。面对近10万元的手术费用,索成一度感到绝望,在奉贤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去年9月,索成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从筛查、术前评估、住院、手术治疗及后期康复,包括交通费、陪护及食宿费用,他个人一分钱都不用出。说到这里,索成不断的感谢上海,感谢奉贤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了解当地包虫病防治救治援助情况
达日县卫计委办公室主任满福告诉记者,一旦感染包虫病就会失去劳动能力,威胁患者生命。治疗花费比较大,手术治疗平均费用在10万元以上,一些像肝移植这类手术达到40到50万元,群众根本负担不起。
如今,索成在县里找到了一份门卫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多元的收入,稳定的收入也给全家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甚至有了新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而像索成一样,还有更多的包虫病患者将在奉贤援助资金的帮助下,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达日县拉智觉热艺术团,是达日县唯一的职业艺术团体。来到他们的排练现场,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正在排练舞蹈,一遍一遍精益求精重复练习。
据了解,艺术团的成员全都是藏族贫困家庭子弟,其中大部分都是孤儿。一位团员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喜欢跳舞,二是他们深信自己的舞蹈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他们不仅在全县为乡亲演出,还用“抖音”等app平台制作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们的努力。
达日县姑娘小伙们为上海的客人们献上了当地最传统的民族舞蹈
这种情感深深感动着援青干部们,结合“圆梦行动”,援青干部们把艺术团成员们接到上海演出。此外,奉贤还提供资金为这群年轻人添置服饰、道具和大巴车,方便下乡表演。今后,还将提供更多机会。
高原缺氧,不缺奉贤精神
父亲身体不好需要住院开刀、孩子面临高考......对援青干部们而言,家人的支持就是做好援青工作最强的动力。
有牵挂、也有不舍。在雪域高原上,面对亲情时,他们的心很小,小的抵御不住内心深处的柔软。但面对工作时,他们的心却很大,面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他们甘于奉献,互相鼓励,积极而全身心投入,砥砺前行,诠释着奉贤干部实干务实的精神。
初上高原时,5位“好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高原反应。李亿的血压偏高,上压超过170。陈伟旻心跳达到160。身边的同事希望他们适应环境后再开展工作。但是第二天,两人就踏上去全县9乡1镇调研的路途。
很快,在来来回回的颠簸路上,让他们对县里的情况有了大致掌握:平均海拔4200米、面积14842平方公里的达日县,地处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承担着生态保护重任。“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广大牧民从中受益?”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考题,也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为了开好局、破好题,李亿和陈伟旻决定要尽早调研,以便尽早确定项目方向。
6月13日,日达县奉贤援青干部李亿介绍援青成果。
那段时间,李亿、陈伟旻都要驱车10个小时近400公里山路,路上全是砂石和泥土,摇摇晃晃十分颠簸,有些地方甚至都是无人区。手机软件显示:两人一周的行程近2000公里。每天除了调研、吃饭、睡觉,几乎都在车上度过。
“为什么当初决定援青?因为党员一定要体现党性。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应该去哪里。”朱文忠介绍,下一次乡,往往得走上整整一天。他回忆,在一次前往基层视察援建项目,车开到半路因为避震损坏而无法行驶,身陷无人区进退不得,手机信号全无。怎么办?朱文忠说,只能凭运气等,或者在车里过夜。所幸,一段时间后,一位开卡车藏族同胞经过帮助后,才脱离险境。事后,朱文忠才觉得后怕。
深入基层视察遭遇类似的危险,几乎是所有援青干部们的工作常态,但没有人因此退缩,因为他们深知,三年时间转瞬即逝,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这里的老百姓办好一些大事,这样才不至于辜负党和国家与上海人民的重托。
我们都是“达日人”
因为肤白,李亿曾被同事戏称为“白脸干部”,转眼肤色黑里透红,这也让他有了一个新外号:“红脸县长”。久而久之,李亿、陈伟旻把自己当成“达日人”。不仅是和其他村民有着同样的黝黑的外貌,心理上渐渐地有了归属和认同。
一次在特合土乡调研中,他们听说,一个小女孩全家都患有包虫病,就在开会前几分钟,噩耗又传来,唯一的亲人奶奶也因为包虫病刚刚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李亿、陈伟旻非常难过,他们从工资中拿出 1000元交给乡干部,请他们转交给这个小女孩。自此之后,帮助贫困家庭兄弟姐妹成为他们的习惯。2年时间,两人累计捐赠8000余元,帮助15户当地困难群众,捐赠羽绒服250套。
5位“达日人”和朋友对话中,发现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时不时地介绍朋友过来。除此之外,他们还想尽可能地为这个地方的牧民群众多干点事情。最近,他们又在谋划当地的牦牛肉加工,希望能在达日县窝塞乡建立大型牦牛养殖基地和生产厂,将当地的牦牛送往全国各地,为当地牧民增加收入。
奉贤援青干部、果洛州州委副秘书长许秀明告诉记者,这样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上海援青干部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援青三年,第一年靠的是身体,第二年靠的是药,第三年靠的则是意志。而坚强意志的来源,就是援青干部们的那句:“克服内心的‘海拔’,为藏区同胞带去幸福!”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