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实践"路长制"成效明显 整改各类问题2万余件
2018-7-3 9:24:31发布76次查看
阳光逐渐温暖起来的清晨,在岭南路上开店的杨女士开始了一天的营业。看到店铺外面整洁的街道、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她的心情也变得更好起来,她对记者说:“这一年变化特别大。周围环境越来越整洁了,各个商铺对自家门口的‘颜值’也越来越关注,为了保持街区整洁漂亮,大家主动性特别高,生意自然也越来越好了。”虽然这只是静安区实施“路长制”一年来给整个区域环境升级的一个缩影,却小中见大地看到了“路长制”实施一年来的落地效果。
整改完成率达99.4%
去年5月,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探索“路长制”。实施至今,静安区在解决城市管理顽症和提升城市形象上以其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一致认可。在过去的一年间,全区25名一级路长和162名二级路长共开展全覆盖巡查5482次,发现各类问题26838件,其中已经整改完毕26666件,处置率达到99.4%,剩余的172件也已经全部列入专项整治或形象提升计划,将在下一阶段有计划地展开落实。
为确保工作常态长效,静安区建立健全了“路长制”工作机制,通过实行“五步工作法”,即摸清底数、制定一路一策,定期巡检、加强实效督促,分析研判、实施分类处置,专项协调、治理重点难点,固化机制、深化长效管理等方法,进一步抓实工作责任,强化城市管理顽症解决,做实网格化管理五大机制和门责管理。此外,为使各项工作更具成效,静安在路长制工作中始终坚持领导督办、责任到人,通过一级路长带队开展道路巡查,在“逛马路”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这一做法,也“倒逼”静安的干部和各条线部门压实城区治理的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城区治理工作格局,实现了协同到位、问题快速处置机制,解决了一批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促进了城市管理更加扁平化、快速化和精细化。
道路“高颜值”提升居民幸福感
端午节中午,陈阿姨和老邻居两人手捧自己包的粽子,摇着扇子悠闲地坐在泰兴路的弄堂口聊天,身后长约1.7公里的街区干净雅致。“过去的泰兴路可不是这样的,大变样了。”陈阿姨回忆道,在一年前,泰兴路沿街零星店铺占道经营,沿街垃圾压缩站管理不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居民晾晒的衣服挂在树杈、栏杆上,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环境卫生与街区景观都比较差。
去年,在泰兴路一级路长、静安区政协副主席陈静薇与二级路长、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宇韬两位路长的牵头协调下,相关部门与居委会共同对这一街区进行了“微改造”:引导沿街占道经营的店铺必须遵守门责管理制度,不遵守门责制度的进行业态调整升级,占路报亭进行了拆除,依照居民生活习惯安装了沿街公共晾衣架,乱停放的车辆都进行了有效疏导,原来暴露在外的垃圾压缩站重新进行了整修,街区面貌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感受到“路长制”给生活带来不小变化的,还有场中路上的居民。记者了解到,场中路综合改造是“路长制”工作重点推进路段,在江杨南路至阳泉路这段长约400米的街道上,一级路长和二级路长的巡查中对发现的各项问题进行汇总,以“拆”“建”“管”为主要方法陆续展开整改工作。通过全力改善沿线外观、强化商户门责落实、逐步推进业态调整、不断健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拆除了安全隐患重重的违章建筑。整改之后,场中路一改以前的旧样貌,打造了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生活小广场、设立了北静安首个以共享借阅图书为理念的共享阅读亭,多方面提高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数据为“路长制”插上翅膀
路长制接下来将怎样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发挥作用?记者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了解到,下一阶段静安区将通过长效常态化机制,制定社区网格中心日常巡检、路长定期巡查、街面专业力量固守等多重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发挥群众与单位共治,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以城区环境的美丽、便利为目标,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程度及时反馈了解,确保路长制在城区形象升级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既有的巡查、考核制度的基础上,静安区还将借助智能化的互联网系统,加速路长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通过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压实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成效。为此,在静安区将全面推行路长制门责二维码管理,实现二级路长扫描二维码报案,并使普通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商家的各类信息,并对商家进行监督,一有问题就能通过全要素管理平台进行推送上报,使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接收并处置。相信在智能化的信息体系助力下,静安区路长制还将在今后时期里对城区形象升级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静安区网格中心负责人表示,作为今年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静安区将继续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充分发挥领导带头联系的示范作用,通过路长制的长效常态化管理,加强政府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让社区形象更整洁、更美丽、更便利,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了路长制带来的改变,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