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2018-7-4 8:54:06发布120次查看
昔日的“两湾一宅”与如今的中远两湾城
东方网记者奚亮7月4日报道:90年代,上海市按照相对集中、成片改造的原则,在重点棚户区和简屋地段全部拆除改造,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其中,普陀区“两湾一宅”旧改工程,不仅实现了万余户棚户区居民数十年来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还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历史记录。
“两湾一宅”中的潭子湾、潘家湾,与邻近的朱家湾、药水弄一起,曾是沪上颇为出名的“穷街陋巷”——“三湾一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了改造,而潭子湾、潘家湾的改造,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项改造动迁工作艰巨且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
拉开告别“穷街陋巷”的序幕
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原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总占地面积49.5公顷,原住居民万余户,平均每亩地上有居民31户。虽然建筑和人口密度很高,但却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公交车无法达到,消防车无法进入,社会治安更是每况愈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街”。
“每次下雨,家家户户都是‘水漫金山’,没有煤气,只得使用煤球炉,没有厨卫设施,男人夏天都在室外洗澡。房屋之间都是小弄堂,为了扩大面积,违章搭建形成了各种“地道”,走街串巷需要低着头哈着腰。”从小生长在王家宅的原中山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华基记忆犹新。
“两湾一宅”一户居民家中场景
倒马桶、倒痰盂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此,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更是感慨道:“居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雨天到处水漫金山;放晴日遍地的煤球炉让每个人感受到火焰的重燎。原普陀区委书记谈柏元记忆犹新,他表示,这里曾是上海市最大的棚户区之一,上海市有名的“脏乱差”“黄赌毒”的聚集地。但因规模太大、困难太多,资金又没有着落,区政府迟迟下不了决心。而回顾整个旧改过程更好比是一场“淮海战役”。
夏日,孩子在室外的木棚中洗澡
同时,“两湾一宅”的改造也始终牵动着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江泽民和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就非常关心“两湾一宅”地区的改造,到中央工作后,还多次指示尽早加快改造。时任副市长韩正先后7次来普陀区视察、调研,召开专题会,确定了降低“两湾一宅”改造成本的一系列相关政策。1998年7月,时任市长徐匡迪率领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视察“两湾一宅”,并在现场办公,明确指出,“两湾一宅”改造工程是上海市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1998年12月,开工典礼奠基,打响“两湾一宅”改造攻坚战。
城市旧改项目中的一场“淮海战役”
“两湾一宅”旧改范围大,经反复测算,需要动迁资金23.8亿元。而改造动迁的序幕拉开之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使已经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出现了持续经济紧缩的趋势。
没有资金如何推动旧改?据谈柏元回忆,1997年,先后找了十多家企业谈,企业都认为成本太大,没有盈利,纷纷摆手表示无能为力。其中,中远集团也很犹豫,要打退堂鼓,但最后还是本着为市民做实事的想法参与到了这项巨大的工程中,市场化运作为“两湾一宅”的改造注入了源动力。
旧改前期的动迁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动迁王家宅地块,第二期动迁潭子湾地块,第三期动迁潘家湾地块。历时10个月,共动迁居民8762户,动迁单位147家,拆除居住房屋建筑面积37.64万平方米,拆除非居住房屋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
短短10个月就完成了动迁工作,这主要归功于全区上下的多方配合与敢于创新。为保证动迁工作顺利进行,普陀区首次成立五个协同作战工作小组,即稳定疏导组、政策咨询组、治安保卫组、监察审计组、新闻宣传组。
此外,普陀区还同步创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推出了“引进市场,自由选择,货币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相结合”的新举措。普陀区房产局、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区内外19家房产公司,携带30多万平方米存量房源进入动迁现场,让动迁居民凭货币安置协议挑选购置,给予优惠,保证服务。指挥部分期与房产公司进行费用结算。促进了旧区改造和消化空置房的有机结合,为今后加快旧区改造步伐积累了经验,闯出了新路。
“两湾一宅”启动改造后居民陆续搬出
内环内最大的居住园区诞生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两湾一宅”,扎根在基层、原中山北路街道万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梁慧丽借着这股春风成为了“稳定疏导组”的一员,而她也还是第二期潭子湾地块的居民。作为党员,梁慧丽二话不说,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以身作则,未签约就早早的告别了新建不久的三层别墅,她说,四口人搬去了96平米的临房,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婆婆不理解,就去做思想工作。动迁期间,疏导组一家一户做工作,解决一户插一面红旗。期间也从不回家,就在拆迁基地睡觉,动迁工作全部结束后才签约,拿了动迁款。
万余户居民大动迁后,动迁居民除部分实行货币安置外,大多数居民告别了危棚简屋,迁往配套齐全的桃浦、江桥等地区新建的住宅小区,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两湾一宅”改造项目则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人民币。一期工程从1999年7月正式开工,分四期建设,2006年2月全面竣工。
历时7年,一个贫瘠、落后的“两湾一宅”棚户区被改造成为上海内环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4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6公顷中央公园等8大主题绿化和1.85公里长的苏州河景观岸线,构成了中心城区超大型社区的独有规划建筑风格和磅礴气势;轨道交通中潭路站、内环线高架与公交枢纽站遥相呼应,交通便捷;中潭路商业休闲街、灯光网球场、阳光游泳池等商娱设施一应俱全。
搬迁后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中远两湾城小区居住户数约1万余户,居住人口超过3万人。昔日“两湾一宅”棚户简屋已彻底消失在上海中心城区的版图上。“两湾一宅”动迁摄影记录者陈泰明感概道:以前从6层楼就可以拍摄整个“两湾一宅”,如今,使用无人机飞到400米的高空,也不能拍全中远两湾城的全景。
(本组图片由普陀区档案馆提供,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