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东岸曾是中国重要的造船业和修船业的聚集带。对沿线工业遗存进行改造提升再利用,留存城市记忆,是东岸贯通工程的一大特色。除了保留了155年历史的上海船厂的老厂房、万吨轮下水时的船台等工业遗存外,一个164年前建造的船坞也被保留下来,并将成为一个开放的下沉式露天广场。
对工业遗址保留并利用
这个船坞位于黄浦江沿岸E20单元公共绿地的中段范围内。在东岸贯通工程中,这里将作为公园绿地进行建设,范围东至规划一路,南至规划三路,西至黄浦江,北至微山路,岸线长度223米。
“这里除了绿化景观,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是这个船坞了。”上海建工七建集团项目经理胡文杰告诉记者,对工业遗址保留并利用,也是对这个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延续。
资料记载,这座闸门内外总长130米、宽25至27米的船坞,曾作为上海外轮修理厂的船坞,建于1853年,由苏格兰人莫海德建造,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船坞。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最后一名业主——上海外轮修理厂搬迁为止,100多年间,虽然业主几经更迭,也经历过多次改造,但船坞一直承担着造修船业务。
“这个船坞可以容下一艘七八吨左右的船只,这在100多年前是非常大的,可见其在当时造船业中的地位。”胡文杰表示,也正是在工业发展历史中的独特性,船坞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有一段被纳入了身后中国海运大厦的范围内,大厦在建造过程中仍将船坞以干坞的形式将原有形态予以保留。
进行必要的加固及维修
记者采访当天,由于下雨,船坞内并没有施工。将作为广场的这段船坞有五六十米长,宽度仍维持原样——下面窄,越往上越宽,两侧原先的大小台阶同样被保留。在靠近黄浦江一侧原先的闸门处,南北两个柱子上红色的水位刻度依然清晰可见。
据了解,为保持原貌,此次东岸贯通工程中主要是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固及维修,台阶、水位刻度等痕迹均被保留下来。同时,在船坞的南北两侧,新建了两座地下室,总面积3700平方米,用于安放设备、停车等服务。在两个地下室与船坞之间还辟出了连接通道,方便将来市民进出船坞。
E20中段项目的防汛墙目前已基本完成。这段防汛墙采用了箱体的结构形式,顶部较宽,“三道”将从防汛墙顶部经过。在地下室全部完成后,上面将覆土,进行绿化景观的施工。
在防汛墙施工中,地下的船锚、抛石、桩基等障碍物不少,需要进行清障。“再加上雨天考虑到安全因素,施工作业的很多内容会暂停,使得施工时间更加紧张。”胡文杰说,好在今年10月天气比较好,抢回了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