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2018-7-4 9:01:20发布86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两湾一宅”中的潭子湾、潘家湾,与邻近的朱家湾、药水弄一起,曾是沪上颇为出名的穷街陋巷———“三湾一弄”,也曾是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按照相对集中、成片改造的原则,在重点棚户区和简屋地段全部拆除改造。作为上海市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三湾一弄”改造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这项改造动迁工作艰巨且复杂,面对着巨大的经济、时间压力。在此背景下,普陀迎难而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引进市场、消化空置房等方式,多部门协作成功化解了所有难题。
  棚户区生活苦不堪言
  上世纪80年代前,上海有10大棚户危房地块,普陀区就占了4块: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和药水弄。市、区人代会一届一届开,群众要求改造呼声强烈,但政府经济困难;住房问题,百姓急,政府难,由于久拖未决,搭建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弄小路窄,遇着火灾消防车也没法进;邻里之间,窗连窗,门对门,用水全靠公用的给水站。
  “我们一家七口人挤在一起,屋里白天也得亮着灯,晚上老鼠乱窜,下雨屋顶漏雨,太阳出来也见不到阳光。每年台风汛期,污水漫到床沿,只能蜷缩在床上。”回忆起原来的居住环境,原谭子湾居民接正琴直摇头,她说,“三湾一弄”的建筑和人口密度全市最高,却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家浴室,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居民们扔不掉的是马桶和煤球炉,挥不去的是苍蝇和蚊子,排不掉的是河道阴沟散发的恶臭和怪味。
  面临巨大经济时间压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了改造,而潭子湾、潘家湾的改造,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是巨额动迁成本。经反复测算,旧改区域内居民上万户,需要动迁资金23.8亿。改造动迁开始时,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也出现了持续经济紧缩的趋势。这也给旧区改造带来了新的压力。”时任普陀区委书记的谈柏元介绍,除了经济负担,“三湾一弄”这场攻坚战时间也非常紧迫。
  “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郑重宣告:2000年之前,努力完成内环线高架路之内以及两侧成片旧区的改造任务。根据工作表,要实现到2000年拆除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目标,实现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留给我们的攻坚时间只有两年。”
  10个月动迁近万户创纪录
  面对沉甸甸的重任,面对百姓的住房梦,普陀区委区府迎难而上。1998年8月10日,动迁拉开帷幕,“淮海战役”正式打响!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动迁王家宅地块,第二期动迁潭子湾地块,第三期动迁潘家湾地块。
  考虑到经济时间压力,普陀区走出了一条“拆建分离,土地储备,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引进市场,自由选择,消化空置房”的旧改新路。尤其是在制定第三期方案时,根据调控主力房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动迁实施方案以货币安置为导向,并在动迁基地引入市场机制,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安置要求,又缓和了调控房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矛盾。
  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在瓢泼大雨中,“三湾一弄”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这块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在新世纪黎明前从上海版图上彻底消逝了。
  短短10个月,动迁成本23.8亿元,共动迁居民8762户,动迁单位147家,拆除居住房屋建筑面积37.64万平方米,拆除非居住房屋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纪录。
  随后,“三湾一弄”改造项目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人民币。昔日贫瘠、落后棚户区变身成为上海内环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也为之后普陀区全面启动成片旧区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