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这个地方看病更方便了,还有代配药服务!竟是因为……
2018-7-3 5:28:29发布104次查看
因为住在村域最西边的埭上,所以每次配高血压药,她都要走上40多分钟,4公里村路,才能到达村卫生室;因为镇上医院配不到他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所以每周他都要倒车60多公里到市区三级医院配药……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让村民看病就医更加实惠便捷。
金山区朱泾镇11个村,每个村都设有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仅是上海市实行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不用倒车,无需排队,就近购药,医疗服务驻基层,让村民们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这份便利对朱泾镇大茫村的金翠娣老人来说却打了一些折扣。
据悉,大茫村原为两个大组合并而成,东为增产组,西为建设组。由于村部在增产,综合活动楼软硬件比较符合卫生室运行条件,所以卫生室就设在了综合活动楼的其中一间。老金家所在的埭位于建设组最西端,也就成了卫生室半径内的最远距离。
金翠娣有些无奈地说:“每次去卫生室不像是去配药的,像是在锻炼。”同埭的翟志丰也连声应和:“我们这块的村民,来回加配药要半天呐,向我这种本来就高血压的人,走急了头又晕又涨。”
朱泾镇党委副书记韩亚弟在大茫村调研走访时,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便决定用走一走的方式,看看农村医疗卫生便民服务是否便民。
韩亚弟掐着表走了一遍老金家到卫生室的这段路程,观察了卫生室目前的运行情况,听乡村医生介绍了目前村域两部村民的就医现状。
做完这三步,对问题的紧迫程度,有哪些解决办法,该如何解决就大概有了个谱。经过实践,韩亚弟发现从建设1组走到卫生室所在的增产14组需要40多分钟,卫生室医生为“2 1”轮班制,患慢性病有长期配药需求的村民东西部各占一半。
为了解决这二分之一的“医途”便利,韩亚弟与村书记、乡村医生共同商量后决定,在西部建设组老人茶室旁腾出一间,作为临时卫生服务点, 每周三由一位乡村医生为建设组村民提供配药、量血压等便民服务。同时,全镇将通过大调研收集村民意见,排摸卫生室运行情况,对有相同情况的村 复制实行“1 临1”医疗服务网络,提升乡村医疗服务便民度。
和金翠娣的“4公里”脚程相比,大茫村建设7组的徐忠兴,他的配药路程要更远。
前些年,老徐查出患有克罗恩病,长期服用的美沙拉秦缓释片镇上医院配不到,需要每个星期来回市区上级医院配药。随着年龄增长,每周一次的市区往返让老徐觉得十分劳累。他询问,镇上医院能否把这类药品纳入到目录中,方便他就近购药。
韩亚弟带着老徐的问题咨询了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原来,村民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服务项目中涵盖了三级医院的代配药服务。只要老徐需要的药品在家庭医生服务药品目录清单中,与其签约的家庭医生就可以代其向三级医院配药,药品会每周定时送至社区医院的定点药房。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查询,该药品目录中确实包含了老徐长期服用的药物。于是,韩亚弟向老徐及时反馈了这个好消息,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也到老徐家中指导如何向家庭医生申请代配药服务。今后,老徐只需每周一次凭社保卡进镇购药就行了。
下阶段,全镇将对各村患有慢性病、有长期配药需求的村民进行摸底统计,为和老徐一样有长处方代配药需要的对象,主动提供家庭医生政策宣传与指导,做好政策服务的对接者,提高便民政策服务利用率。
韩亚弟说,和家庭医生一样,关于农保,扶贫帮困等政策,在调研农户时,是被时常提及到的高频词。所以,政策宣传应该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让实际受益的“终端”清楚了解自己所能享受到的政策福利,及时填补需求上的空白点,许多民生问题就一通百通了。
大茫村一位村民小组长张永法说:“以前对我们农民来说穿上套鞋走得过的都叫路,现在世道好了,脚也会辨好坏了,谁不喜欢走铺上石子浇上水泥的路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乡村的发展是人与经济、生态齐头并进的发展。村民的需求既有纵向的升级,又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促使着我们这些基层干部要有思维与眼界上的配套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要赶得上,更要超得过。
你可能还喜欢这些内容
来源:朱泾镇大调研办
编辑丨翁羽
责编丨俞萝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