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高架路下这个场馆 为何让人"一看再看"
2018-7-2 9:43:12发布86次查看
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紧邻延安高架路,两排百年石库门建筑在绿地环抱中巍然屹立,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地点就是今天的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去年6月30日,二大会址纪念馆在闭馆整修4个月后重开,文物史料更丰富、展陈手段新颖有趣,年均参观人次激增到30多万,高峰时日均超过4000人次。
参观者人数多,说明对重新布展后的纪念馆认可;但对仅有19人组成的二大工作团队,却是巨大挑战。如何在应对好大客流的同时,让每一位参观者的体验“不打折”?如何更生动地讲好红色故事,让参观者能有所收获?如何不断提升二大的“品质”,让人们从走过路过到愿意“一看再看”?在党组织引领下,二大工作团队创新讲解方式,深入挖掘与整理党的珍贵史料,开发受欢迎的专题展览、打造品牌党课宣讲,将蕴藏于两座老石库门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让参观者的体验“不打折”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大雨滂沱中,一个小伙子穿行在二大会址纪念馆门前排队的人群中,与焦急等候的参观者说着什么。他没有撑伞,笔挺的衬衣与西裤全被淋透了。
小伙子叫张明杰,是二大讲解组组长;但来参观的人都以为他是保安,因为他皮肤黝黑、经常站在纪念馆门口。
原来,人流高峰上来后,二大门口等待区内,经常有三四百人在排队。“天气好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好些;遇到刮风下雨、毒太阳,等候的人群就会烦躁。”二大副馆长、党支部书记尤玮说。为此,二大在门口特设了一个讲解员岗位:遇到新加入的参观者,主动迎上、问清情况;当等待的人群有躁动不安情绪,要尽力安抚;解答参观者对二大情况的问询,帮助馆内其他讲解员对接好参观人群。
作为讲解组中唯一的党员,小张主动揽下这个最艰苦的守门岗位、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全天7小时站在门口。
这天下午,纪念馆门口又排起了几百人长队,暴雨却不期而至。小张立刻组织保安,拿出了馆内所有的雨具借给排队的参观者,优先照顾老弱病残者;但雨具数量有限,部分没有领到伞的参观者,有些抱怨。看到这种情况,小张主动将自己岗位上的遮阳伞让给等待的参观者,自己站到雨中,并向他们及时告知还有多久时间可以进场,逐渐平息了部分参观者的怨气。
去年重开以来,面对人数激增的参观者,二大党支部带领党员与工作团队,集思广益想办法、加班加点多付出,努力让参观者的体验“不打折”。
重开后的二大共辟出了5个展厅,为了减少参观者的等候时间,工作团队“发明”出“点式讲解轮流值守”的模式,即每个展厅有一位讲解员固守,参观者被引导着逐一走完全部展厅。考虑到一线讲解员仅有5人,经常忙不过来,党支部支委会成员主动承担讲解任务,高峰接待时刻,党员们更是全部奋战在一线。支委会宣传委员、研究室负责人倪娜,长着圆圆脸、扎着马尾辫,说话不紧不慢。别看她是个“80后”,却是位知识渊博的党史专家,被称为“二大”的一支笔——很多二大展陈的重要资料都是出自她的笔下。处于幕后的她现在经常走到台前。不少参观者说,倪娜的讲解特别有厚重感,很多不为人知的党史故事被她娓娓道来。
“因人施讲”让人入脑入心
“小朋友,你们想想看:我们参观的是什么房子?这里是谁的家?曾经开过什么会?”在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出口,宣陈部副主任赵晨雯对刚刚结束参观的一群二年级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知道,我知道。”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这幢房子是石库门,它是李达爷爷的家,中共二大在这里召开。”如今,在参观过二大后,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准确地说出这样的答案。
“让每一位参观者带着兴趣参观,红色故事才能入脑入心、红色基因才能得到传承。”尤玮说。
调起参观者的兴趣,离不开纪念馆的“第一窗口”讲解员的全情讲解。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参观者对展览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二大工作团队创造出“因人施讲”的讲解方式:针对参观者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讲解词。
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太多内容反而不利于他们记忆,于是工作团队梳理出几个简单明了的记忆点,‘这里是什么地方、开过什么会、谁在这里待过’等等,在参观中围绕这些记忆点讲深讲透,小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自己参观的内容;
上了年纪的参观者比较关注各种历史资料,因此每次介绍到重要史料,讲解员们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史料背后的故事一股脑道出,不少上了年纪的参观者觉得他们“讲得过瘾”。
近年,不少外地游客到上海旅游时都会将二大作为参观的一站,纪念馆的工作团队就尽量挖掘一些二大与不同地区的党史小故事,穿插在讲解中。每次讲解员一说出这些小故事,都能让外地游客会心一笑。
“因人施讲”的背后,是讲解者们更多的付出。每天下午 5点参观者散去后,在党员的带领下,所有讲解者都会主动留下来加班:打开预约本,看看明天会来哪些参观者,根据参观者的情况进行“备课”。
这份用心来自二大工作团队对参观者的珍视,“参观者可能这辈子只来这一次,我们要把每一次讲解都作为第一次讲解、作为最后一次讲解去珍惜。”尤玮说。
从“走过路过”到“一看再看”
今年5月18日,二大会址纪念馆举行了“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诞辰120周年纪念展”。2018年是张人亚同志诞辰120周年,二大与来自张人亚故乡的宁波北仑区相关单位共同整合资源,对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感人故事重新梳理,向上海与宁波的参观者进行了生动展示。当天还采用了网上直播方式,收看量超过50万人次。
二大地处延安路高架旁,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如何让人们不仅“走过路过”二大,也愿意走进来看看?2009年建馆以来,二大党支部与党员们便动足脑筋。近年,二大加大“研发”力度,挖掘整理有关党的珍贵史料,以更丰富的内容呈现给参观者。党支部抽调了专业相关同志组建了专题展览研发小组,推进专题展览项目,保证场馆常看常新,仅今年上半年就主办了专题展览4场、协办1场、外地办展1场,在同类场馆中数量居前。越来越多的观众这样评价今天的二大:小中见精、典雅大气、内涵丰富、体验感强,值得“一看再看”。
办公室主任朱胤是二大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参观者点击最多的党课老师。他上党课有个特点:喜欢打比方,深入浅出,经常一上来短短几句话就抓住了参观者的注意力。比如,他会对参观者说:“你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嗯,33岁。二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比你们小一些,猜猜多少岁?不到30岁。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党的事业。”“我们这个会场可以坐50个人,当年建党的时候也只有50多名党员,就是这一点点星星之火,形成了现在的燎原之势。”
这两年,二大党支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由党支部书记带头组建党课研发宣讲小组,根据观众需求研发普通型党课和微型党课,面向全市提供免费预约、上门送讲等服务,策划了“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历程”、“明灯指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始末”、“伟大发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端”等党课,支部党员宣讲党课300余场,听众逾两万人次。
栏目主编:栾吟之文字编辑:栾吟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