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哈牢牢!辰山植物园惊现“四脚怪鱼”,神出鬼没咬破保安裤管

2018-6-29 5:56:45发布111次查看
  近日,上海一座公园的人工湖内出现了一条罕见的“四脚怪鱼”。
6月27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辰山植物园获悉,该园园艺工人在清理矿坑花园镜湖内的青苔水草时,意外发现一条体长60厘米左右的中国大鲵,也就是俗称的“娃娃鱼”。
拍几张照片它“吓坏”了
“前几天我们正在准备国际睡莲展,需要清理湖里的青苔水草,以便布置睡莲品种,没想到在靠近湖边的地方发现了它。”园艺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只是简单给“娃娃鱼”拍了几张照片,就感觉它被“吓坏”了,于是赶紧把它放回湖的深处。
“娃娃鱼”一动不动,似乎是怕着了,园艺工人赶紧把它放归湖中 王正伟、杨婉韵 摄
中国大鲵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也是目前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一般身长约60厘米至70厘米,体重约5公斤至6公斤。
背呈棕褐色,有黑色斑块,腹色较淡,头扁宽,生有成对的疣突,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口大,躯扁而粗壮,尾短而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
中国大鲵一般栖息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它们是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来源是溪流中的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中国大鲵属于两栖类中的隐鳃鲵科,该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因而,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 “水中大熊猫”。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对野外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中国大鲵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很多地方的野生种群甚至灭绝。因此,中国大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在1988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中国大鲵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娃娃鱼”多次神出鬼没
对于中国大鲵出现在镜湖中的原因,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表示,极有可能是园外人员在园内偷偷放生,因为上海并无野生的中国大鲵分布。
至于这条中国大鲵是什么时候放生的,专家之间还有争议。有人认为,镜湖夏天水温较高,喜欢低温的中国大鲵在其中存活率较低,因此这条中国大鲵很可能是今年早些时候才被放生到湖中;也有人认为,镜湖一些被石头、桥梁遮蔽的深水区域,即使夏天水温也很低,因此中国大鲵可能已在湖中“潜伏”了数年。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上海辰山植物园并非首例。此前,上海已有多起发现中国大鲵的记录。
2014年5月1日,闵行西郊庄园小区门口的辅道上发现一条中国大鲵,这条中国大鲵脾气火爆,又是叫又是跳,甚至把一名小区保安的裤管都咬破。接到报警后,民警赶到现场,与保安携手,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地把它拨到纸箱中,后由上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带走。
2015年11月,一位家住金山区的居民在河道边钓鱼时,钓上一条中国大鲵。经测量,其体长75厘米、重7斤,后交由专业人员处置。
上海辰山植物园向记者表示,考虑到这条中国大鲵已经适应了镜湖的环境,且镜湖与外界水系不通,湖中的鱼虾可以满足它的口腹之欲,因此短期内不会去打扰它,让它继续在湖中生活。
胡乱放生,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研究成果称,基于基因组水平数据,揭示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有可能为8个)组成,改变了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的观点。
对此,上海辰山植物园负责人称,如果专业人士有兴趣,欢迎他们来园内探访湖内的中国大鲵,确定一下它到底属于哪个物种,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照料它。
湖北省宣恩县华源大鲵繁育基地,通过引用山泉建设“地下水”循环系统,营造出适合大鲵繁育的仿自然生态环境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多种野生动物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内安家落户,包括赤腹松鼠、貉、小鷿鷈、金翅雀、白骨顶等。
“物种丰富是好事,但我们不希望这种丰富性是靠放生而产生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指出,不科学、不规范的放生,反而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尤其近年来,市民和社会团体自发组织的“放生”活动不断增多,其中一些活动的效果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市民放生外来物种如巴西龟、牛蛙、清道夫鱼等,可能打破本地原有的生态平衡。
以清道夫鱼为例,它们的习性是吸食藻类、底栖动物等,如果在野外大量繁殖,可能会吞噬其他鱼卵,甚至导致所在水系本地原生鱼类灭绝殆尽。又比如,放生杂交种如锦鲤、异育银鲫等,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鱼类基因混杂、本地种退化;放生凶猛鱼类如黑鱼、雀鳝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物链,影响其他鱼类的生存。
而以中国大鲵为例,过去将大量人工养殖的中国大鲵放流放归,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在10万尾以上,虽然在恢复野外种群数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人工养殖的中国大鲵物种单一,大规模放流放归,反而造成物种之间基因混杂,基因同质化趋于严重,多个物种有可能逐渐被其中一种取代。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