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上演阿维尼翁戏剧节“剧王”《西贡》

2018-6-29 10:08:01发布98次查看

“剧王”诉说“西贡”的泪水。
2017年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法籍越南裔女导演,年仅35岁的卡洛琳·古伊拉·阮大放异彩,由她执导的《西贡》成为戏剧节上大热的“剧王”。该剧以时空交叠的舞台叙事、直接有力的碎片编织,勾勒了战争背景下个体魂灵的流离、伤痕与悔恨,幻灯片般定格切换、再定格再切换的图景将时空无情地颠倒、拧转。最终,一切归于这样一句话:“在越南,我们就是这样讲故事的,伴随着很多眼泪。”
今年的东艺·央华戏剧季中,原版法语话剧《西贡》将于6月29-30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中国观众见面,去检视尘封的往事,以及与流亡和离乡相关的迷思。
跨越40年的异乡人情结
“西贡”,巴黎十三区一家越南餐厅的名字,也是胡志明市的旧称。这个词只要一出现,就会魔法般令人想起热带战争的画面,其中上世纪70年代的那场战争至今仍被美国流行文化反复提及,让人记忆犹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遗忘了法国殖民时期的集体回忆,以及1956年法国的惨败。
《西贡》的故事就围绕着一间名为“西贡”的越南餐厅展开。这家餐厅毫无档次可言,就像任何大城市都会有的那种廉价东方小饭馆。随之,剧本截取了两个重要的标志性年份——
1956年,法国撤离中南半岛,在开往马赛的航船上不仅有法国人,还有大量越南逃亡者挤塞在黑暗的货舱中。这些越南人花了一个月离开西贡,抵达法国。
1996年,现代历史上首位访问越南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逝世。同年,越南政府在美国禁运令解除之后,决定允许流亡者回国。一前一后,将餐厅“西贡”定格在最意味深长的40年:十几位人物的命运在此交汇,在两个时空之间来回切换。充满活色生香的长篇叙事中,异乡人是核心的主题。
安东尼,他的父亲是一名法国军官,母亲是他父亲的越南女友。安东尼不会讲母亲的母语,也不明白她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她完全是个外国人。
还有浩,他在离开故乡的同时,也离开了他深爱的年轻女人。
还有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刚到巴黎就立刻开了一家餐厅。透过这家餐厅来回开合的门,我们看到了舞台布景的每一处细节:窗棂上精致的蕾丝窗帘、厨房柜台旁的一尊佛像、一个卡拉ok设备……
《西贡》的文本不仅源于导演本人的家族经历(古伊拉·阮的母亲是1956年的越南移民),还包含了大量纪实性社会学调研素材。为了创作这部戏,古伊拉·阮在法国采访了大量越南移民,以及那些被留在西贡、与亲人爱人分割两地的人。
这种“自传式剧场叙事”试图勾画全新的历史图景,去呈现某种旅行经验:每天,在这里上演着回归、团圆、纠缠,人们说着自己国家的语言,唱着自己国家的歌,告诉他们的法国孩子们,曾经我们是谁,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都是异乡人。
多语言复调:声音所能给予的安慰
《西贡》中最具独创性的部分要数对语言声音的应用。整部戏以法语、越南语交替出现,甚至有外媒称这是一部“疼痛的交响乐”,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音韵,而声音塑造的力量常常比视觉更具冲击。《西贡》采用相对固定的舞台布景,而去加强语言声音的变化部分,似乎在用音乐赋格的方式平行并置零落颠倒的时间,最终呈现的效果堪称惊人。
“我们并非总是能够听懂所有的对话,法语有时候会突然变得词不达意,那恰好是应该有的效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那些在两个国家和两种语言之间挣扎的人们的感受。”古伊拉·阮说道。
超越时空的餐厅和西贡的泪水
问及“西贡”餐厅到底是虚幻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导演留下了悬念,“这间餐厅就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存在,既真实又虚构,体现的就是永恒不变的稳定感。这也是戏剧的魔力,无论发生什么,这对夫妻是永远在餐馆为大家服务的,他们永远在后厨工作,我们却看不到他们。”至于西贡餐厅的真相,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
越南是一个受过伤的民族,作为拥有越南血统的移民后裔,导演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法国人和他们的不同,“说到眼泪和感情,越南和法国很不一样。我们在胡志明市打车时,司机会听一些苦情歌,然后边开车边流泪,但法国人会觉得这样很丢脸。在越南的ktv里,大家也喜欢唱苦情歌,边唱边流泪。我们请胡志明市的演员试镜时,不出两分钟,他们都会开始流泪,开始讲悲伤的故事;而在法国,让演员在试镜时哭泣是很难的。其实,我们排《西贡》并不是以催泪为目的,但我给自己的要求是——不要忘记西贡的泪水。”
没有人可以逃脱民族乡土的记忆或家族传递给你的记忆与谎言。6月29-30日,让我们体会《西贡》的眼泪。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