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城厢有一片具有25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早在1987年就被列为了世界文物保护单位,然而30年来却等不到一次彻底的修缮。如今老宅已是破败不堪、危在旦夕,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天灯弄77号书隐楼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清代民居,迄今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它占地2200多平方米,藏身于豫园附近的老城厢中。步入园内眼前情景令人唏嘘,院子里杂草丛生,砖木结构的老建筑破旧不堪到处都支撑着木棍。书隐楼产权人之一的郭誉文表示,一方面不是我们破坏的,另一方面古建筑不能乱弄,要修旧如旧很难。郭誉文是现在还住在书隐楼的产权人之一,据她表示书隐楼是清乾隆年间所建,1881年由郭家购得,此后代代相传,至今仍是郭家私宅。1987年书隐楼被认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老宅就已有破败之相。1994年本台曾播发报道呼吁抢救书隐楼,到2002年一场台风过后,书隐楼的西厢楼还出现过部分坍塌,目前西厢楼只用了简单的脚手架、木桩和油布做了一个简单的维护。如今,仅剩的3间房子保留还算完整,依然能看到细腻的砖雕和木雕装饰,移门、漏窗也都有雕刻的山水人物。
尽管很多人都牵挂老宅命运,但多年来老宅都没有彻底的进行修缮。市政协委员朱少伟幼年就住在附近,他也曾多次呼吁保护老宅,但受制于产权的障碍使得问题没有办法推进。由于书隐楼属于私产,因此谁出钱、怎么修、修完如何处置成为这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启动修缮的最大阻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就多次提出过通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买下书隐楼产权进行修缮保护,但因书隐楼产权人多达36人,部分还移居海外,对于如何处置这幢祖宅,产权人之间分歧也很大,谈判始终难以达成一致。黄浦区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周黎君表示,此前已经多次和产权人谈判,但都因为价钱问题谈判无法完成。此外,住在里面的人的想法和移居国外的人的想法还是不统一。02年前后,政府又提出垫付资金先修缮老宅但要签下协议,今后郭家若再要出售宅子需先将这笔修缮款还给国家,郭家产权人也不同意。目前,政府只能加大对书隐楼的日常巡检力度,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专家指出,产权置换并非唯一出路,可以尝试在不改变原有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和保养,而根据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估书隐楼,启动全面大修费用可能需要上亿元,对于产权人而言这的确是个天文数字。当产权人无法完成修缮义务,政府又无法介入的时候,文保建筑究竟该如何保护?岌岌可危的书隐楼正用它的现实困境抛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这片老宅也许已经等不到下一个3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