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城旁的静谧小马路处处是惊喜
2018-6-28 15:59:14发布88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作为上影节主会场的上海影城,最近也是门庭若市。和商场影院所不同,上海影城坐落在静谧的新华路上。茂密的梧桐树荫遮盖着窄窄的马路,安静而带点贵气。观影之余,沿着新华路走一走,可以发现不少好去处,尤其是从新华路上大大小小的弄堂里走进去,全是上海的精髓。
“外国弄堂”,一个隐藏的拍照圣地
新华路,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长2434米,原名“安和寺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
在新华路这条马路上有一个马蹄形弄堂。70多年前,这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所以,上海人叫它“外国弄堂”。
这里拥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最早一幢建成于1925年,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可以说就是一个万国住宅的博览,独具风情,这些房子的设计师,就是赋予上海魔都气质的著名建筑师邬达克。
走进“外国弄堂”,沿袭了新华路上绿树成荫的风景,放眼望去一片碧绿。各类高大绿植随意生长,爬上墙面,挂在屋檐上,居民们也不理会,形成大片天然的遮阳处,连带着夏日闷热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偶尔有小贩挑着担子在弄堂里兜售新鲜水果,即使不买也会冲你笑笑聊聊天。再往里弄深处走去,竟能在市中心发现一小片菜园,居民在里面种种菜,晒晒衣服,惬意的世外氛围,感觉短暂地逃离了上海忙碌的生活节奏,畅快舒心。
经过岁月的洗刷,洋房的外立面都已陈旧,却别具韵味,盛夏的阳光透过路边的绿植在地上或墙上洒出点点光斑。爱拍照的姑娘来到这里绝对是福音,人少地广随意拍,往老旧的门前一站,光影打在身上,美极。
梅泉别墅,浓浓的生活气儿
梅泉别墅相较外国弄堂显得小而静谧,属于早期的“高档内销楼盘”,1933年,由我国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水、电、煤、卫设备齐全,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
以前在这个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2米见方,这在现在的上海弄堂几乎是绝迹了的。而这水池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和“泉”。然而这个小花园早年已被破坏,现在只能看见一些水池的墙基印迹,非常可惜。
走进梅泉别墅,浓浓的生活气儿扑面而来,太阳照在那些有拉毛的房屋外墙上,斑驳而又温暖。贴着“福”字的门内不时传出聊天的声音,慵懒的橘猫独自漫步在路中央,木门上贴着“天冷风大,随手关门”的提示,到处可见的晾衣架挂满里弄的天空,都是上海人的质朴生活。
各路小店,这几家门庭若市
在影城斜对角,有一家m2f咖啡店,店门口摆着几张蒲团座位,可以带着爱宠一块进店,十分有爱。据说很多常去上海影城看电影的顾客闲暇之余都爱来这喝上一杯咖啡,和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红咖啡店不同,这家店在装修上并不花哨,墙上挂着油画,以艺术感为主,也没有到处走动摆拍的小姐姐,基本都是点上一杯咖啡开始摆弄电脑或者看看书,氛围极好。
吧台摆满了各种咖啡豆和冲煮器具,以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菜单。每一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看似凌乱拥挤,却反而营造出一份杂货店似的亲和力。他家的咖啡都是自己烘焙自己磨豆的,香味浓郁,甜品也都是自己制作。
喝着咖啡朝马路对面望去,一座温柔的面包坊吸引住笔者的眼球,全透明的落地玻璃房,全身笼罩着温馨的淡黄色灯光,在婆娑的梧桐树下甚是引人。马哥孛罗十几年前在上海开了数家分店,然而新华路上这家开了20年的老店却是上海最后一家。去年重新装修之后,环境变得非常优美,推门而入就是诱人的面包香,老食客居多,三五成群的阿姨结伴来买,可颂、英式蛋糕、葡萄面包较受欢迎。
走过一整条新华路,一家名叫“六樘门”的地道川味面馆算是人气颇高,门面低调,但味道值得赞赏,下午1点依旧坐满顾客,还有许多外国友人结伴而来。
他家的招牌是“甜水面”,由于这道面食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每天下午2点才开始供应,笔者由于不知情,在门外足足等了40分钟才吃到。
红油辣椒、酱油和芝麻油调配出来的神奇甜爽辣非常诱人,手工粗面极有嚼劲,越嚼越香,要说缺点,大概就是分量太少,不够吃。
这家的另一份招牌则是泡椒牛蛙面,与哈灵面馆的勾芡厚稠完全不同,是类似爆炒干调的,每一块牛蛙肉都非常入味,笔者为了等菜上齐一块拍照,将牛蛙面闲置了许久,但吃的时候依旧韧劲十足。另一项成都名品“蛋烘糕”也是下午两点才开始供应,吃完辣味再来一口甜食,可以说是十分满足了。结账间还听到老顾客和老板亲切地打招呼:“刚看完电影,带朋友来你这吃碗面。”静谧的新华路和热闹的上海影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旧文化的交融,移步换景的小惊喜,正是上海的迷人之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