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新村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8-6-28 16:49:41发布80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新村围垦50年,如今变化真喜人”“垃圾分类做到位,爱护环境家园美”“党员带头作表率,带领群众奔小康”……在新村乡新浜村黄士英家中的党建火炬点,黄士英正和几名党员、群众一起,排练纪念新村乡围垦50周年的文艺节目。这些党员和群众直言:从“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荒滩,到如今的美丽家园,新村乡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进入新时代,更要听党话、跟党走,为了更好的日子奋斗。
党员群众的期盼是美好的,而要实现更高目标,夯实党建基层基础是关键。近年来,新村乡不断探索创新,将党建与重点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通过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搭建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共同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党员就是示范员
重点工作如何通过党建落实、夯实?基层自有妙招。最近,新村乡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在新浜村改造了一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就在黄士英家附近,供生产小组30多户村民投放。当初选址时,村里犯过难:集中投放,难免会对住在附近的居民造成一些影响,选在哪儿?这时,身为党员的黄士英爽气地站了出来:就放在我家路口边吧,离各家各户都不远,我作为志愿者,也好就近监督,大家都方便。
目前,崇明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全覆盖,农村群众已习惯了自家分好类后,收集员上门收集的方式。现在试点“定时定点”投放,群众一开始不太理解。“这就需要党员的带头示范和引导。”黄士英依托党建火炬点,使火炬点的党员首先自己做到“定时定点”投放,然后各自“承包”几家农户,多次上门宣传、引导农户按时正确投放:“现在夏天到了,家门口的两个垃圾桶虽然都加了盖,但异味没办法完全消除。把分好类的垃圾丢到指定点,家里就更干净了。这样做减少污染源、减少成本、减少保洁员工作量,大家都欢喜。”
一周下来,大部分村民很配合,也很认可“定时定点”投放。30户人家中,距离集中投放点平均不过几十米,最远也只有百余米。“这点路基本是‘抬抬脚就到’,现在大家都喜欢饭后健步走,吃完饭走过来既扔垃圾,又锻炼身体。”黄士英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会上门帮忙。
即便有个别我行我素的人,也会被党员的真诚感动。一天,一位村民远远看到在投放点的黄士英踮起脚,手扶垃圾桶,探头在桶里翻找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黄士英正把满满两袋垃圾袋中,混在一起的小龙虾壳、啤酒瓶盖、塑料袋等分开投放。后来黄士英挨家挨户问,找到了那个“偷懒”的人:“你看,我一把年纪了,有一家没分好,我就要重新帮他分一遍,弯腰在垃圾桶里翻垃圾很累,你要是看到了也会不忍心吧。”对方很不好意思,后来每次都分好类,在规定时间投放到位。
率先垂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党员在推动重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年痛点今消除
基层党建抓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在最近,新村乡消除了一个困扰该乡新洲村群众20多年的痛点。
上世纪90年代,新洲村是崇明有名的“先富起来”村。当时,崇明东有瀛东村、中有前卫村、西有新洲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崇明领先。新洲村为配合村域企业扩建厂房,经当时县、乡两级协调实施,于1992年由村集体建造新洲小区,村民购买入住安置,共有192户、185幢新房,村民的老宅基暂予保留。由于当初建设手续不完备,这些新房没有办理施工许可,且大部分未办理用地批复,随着时间推移,给小区住户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无法办理户籍迁移,房屋不能过户转让,申请不到水电表……住户群众对补办用地批复、施工执照的呼声强烈。乡党委、政府也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奔走。
今年,借全区开展“大调研”的契机,新村乡下定决心,要彻底消除这个痛点,与调研组一起,倾听群众诉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住户户籍性质、建房条件、政策规定等进行分类建档,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在区有关部门指导下,结合建房政策执行落实,问题得到了解决,用地批复、施工执照正分批送到群众手中。
“拿到了!终于拿到了!”首批35户住户手握迟到了20多年的“房屋准生证”,喜极而泣。然而,在房屋“转正”的同时,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存在了更长时间的老宅基,之前租给来沪人员,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卫生、社会管理等问题。现在要予以拆除,合法合理合情。但谁又舍得失去“额外”一笔收入呢?
“党员带头拆,村干部跟上!”新洲村村主任蔡宝英是本村人,她的老宅基就在路口,是村里第一个拆除的。站在还未清理完毕的废墟上,她说,遇到难事,党员一定要作表率,“现在,村民群众看到党员拆了,村干部拆了,生产队长也拆了,加上我们积极做思想工作,他们就很配合。”
目前,新洲村首批35户拿到证的村民,拆掉老宅基的已超过一半,其余正在有序推进中。“一户两宅”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党建引领下,迎来圆满结果。
四张网格网罗村中事
基层党建难点在哪儿?机制创新。记者在新村乡新中村了解到,该村有4个党小组,以此为单位,新中村划分了4个片区,由这4个党小组分别进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每片网格包含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工作,村干部插到网格中,实现网格实体化运作。
蔡学明是村里4名党小组长之一,他家的客堂间,同时也是党建火炬点、睦邻点、庭院学堂,成为进行党员教育、活动,群众学习、休闲的“多功能厅”。只见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连上数据线,在桌上支起三脚架,摆上微型投影仪,客厅的白墙上,出现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影像“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他一边在电脑上操作ppt,一边给村民上课。像这样整合了多种资源的党建服务点,新中村每个网格区域都有,作为社区治理的载体,已成为发光发热、辐射带动群众的一把“火炬”。
“我是党员我示范,我是党员我服务。”新中村村支书张菊英说,每片网格中,都设有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认领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管理,加强社区党建。张菊英告诉记者,党员认领项目包括垃圾分类巡查、环境整治、绿化养护、邻里守望、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等。林善忠是志愿服务队中的名人。他骑着三轮车,载着一车工具,为村民服务。修锁、修皮鞋、磨剪刀、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雨伞、修家电……家中的修修补补,没有他不会的。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三十多年如一日。
随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向纵深推进,河长制、环长制、生态岗位等符合崇明实际的制度、举措应运而生,如何使其真正发挥效用?新中村通过建立督查机制,打通生态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首先,我们由党组织对85名党员进行督查,考核达标的党员,才有资格对河道保洁、林业养护、垃圾收集员等岗位以及农户进行督查,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有了党员的监督帮助,新中村在生态环境保护、美化家园、群众自治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记者手记:基层党建的关键在于抓党员示范引领。党员难事冲在前,大事有担当,小事不计较;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心贴心解决实际困难,作好表率、做好服务,带领群众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犹如燧石,越磨越热,越擦越亮,然后成为可发光可取暖、引燃热情、相递相传的火炬。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