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民警反串骗子电话“诈骗”居民 多数人不上当直接挂断
2018-6-27 6:34:49发布84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李欢6月27日报道:昨天下午,在静安区大宁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张明芳拿着一份名单拨出了电话。“嘟嘟嘟”几声后,电话拨通,一位老阿姨接听了。
社区民警张明芳拨出了“测试电话”。
“你是哪位?”“您好,我是电信公司的。我这里掌握到你名下开通的188的电话号码涉嫌一起诈骗……”
张明芳话还没说完,那头的阿姨就打断了她:“你不要说了,有问题你就当面来和我说,不要在电话里说,我不会相信的。”
挂了电话,张明芳冲记者露出自豪的笑:“看吧,我们居民的防范意识还是很强的。”
昨天,上海静安警方开始尝试一种另类的反电信诈骗宣传——民警“反串”骗子拨打电话回访居民。这是一场民警与居民一同参加的考试,考验着民警宣讲效果好不好,考察着居民是否掌握反诈技能。
让民警反串扮演骗子测试辖区居民的想法,源于一场普通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当时,静安公安分局宣传科联合派出所、社区单位共同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组织了近百位社区居民参与。活动中,民警梳理了电信诈骗的几类常见骗术,配合真实案例,绘声绘色地向居民讲解、作提示。现场不少居民还细心地用纸笔,将民警归纳的要点提示一一记录。在随后的现场提问环节,对于民警抛出的各种骗术陷阱,很多居民踊跃举手拆穿,看上去是将电信诈骗的话术全都记在了脑子里。
此前,在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上,居民听得十分认真。
“这样的宣传真的有效吗?我们心里其实也打着问号。”静安公安分局宣传科民警张昕告诉记者,在今年开展的大调研活动中,静安警方曾对2017-2018年4月全区接到疑似电信诈骗、被成功劝阻和上当被骗的案例进行梳理,其中近八成的当事人表示知晓警方或银行关于电信诈骗的宣传,但真的落到自己身上往往惊慌失措,继而一步步落入骗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里。
“我们当时就想,防范要点居民到底掌握了没有?需要来个’课后作业’检查一下。”就这样,一个让社区民警扮演骗子打电话给辖区居民,测试之前防范宣讲效果的想法慢慢冒了出来。
这通测试电话的“剧本”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话术。先是由张明芳扮演的“电信公司”工作人员拨通电话,告知潜在被害人名下有涉及诈骗的电话号码。随后,再转接至另一位民警扮演的“南京市某公安局民警”,要求对方将所有钱款转到“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
居民在认真记录民警总结的防范提示。
昨天,静安警方在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的居民中随机选取了8位进行“电话测试”,其中7位居民很快识破。他们中有的说上三两句就直接挂断,有的还能耐心听民警扮演的“骗子”聊上一会,但一旦听出涉及到钱款、转账,就非常警觉地挂断电话。其中多位居民在碰到“你涉嫌某项罪名时”都能及时识破,并且要求对方找自己的社区民警来了再说。而唯一一位在电话中有些慌乱、持相信态度的居民,在民警很快上门后也已经恢复镇定,甚至跟民警开起了玩笑:“挂了电话,我老婆就告诉我了,这些都是骗人的。”
“如果能当场识破的,说明具备了一定的反诈意识;如果未能当场识破,那接下来我们民警就定期和居委干部、当事人家人一起,点对点加强回访、宣传,绝不能让任何一位辖区居民成为高潜在风险的被害人。”静安分局宣传科民警说。
目前,从政府部门到电信、金融行业,“全覆盖”式的监管保护已逐步成形。据统计,今年以来,静安警方已成功劝阻电信诈骗案件近500起。静安警方对电信诈骗的防阻工作从原来的“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先预警”,综合运用多种科技和信息手段,积极开展前端劝阻和防范宣传工作,与辖区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街道居委、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合作,加强信息数据共享,策划各类新颖的反诈宣传,绝不让任何一位居民成为“高风险的潜在被害人”,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的发案势头,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的安全感。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