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起,源源不断的乘客每天走出徐家汇地铁站,来到这个上海最早开发的现代都市商圈。2000年前后,徐家汇依然是不少上海人眼中潮流的代表。目前,徐家汇街道正迎来1992年首轮更新后的最大一次升级换代。未来的徐家汇,将整体升级成为交通更便捷、消费更舒适、环境更优雅、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中央活动区。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塑造徐家汇城区新形象 徐家汇街道总共4.07平方公里,商圈占了一半面积。徐家汇地区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正在孕育新一轮的崛起。 天桥连廊、天主教堂广场、徐家汇中心、体育公园,目前这四个在徐家汇地区被称为“一桥一堂一心一园”的四个工地,其中有一项是上海市重点项目、两项是区级重大工程。 400米长的徐家汇空中连廊项目一期工程平台连廊建设已经开始施工,一期工程将连接包括T20(原西亚宾馆)、美罗城、美罗大厦、太平洋数码二期、汇联商厦等商业建筑,工程计划于2018年11月左右完工。连廊建成后将与周边建筑采取无缝接合,实现高效率空间利用,提升商圈能级。 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的哥特式双塔建筑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徐家汇的标志性建筑,传教士还曾在此设立图书馆、学校、天文台,这些建筑赋予了徐家汇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重现徐家汇的历史风貌,促成天主教堂和天文台之间的空间对话,打造面向两个相邻空间的独特景致,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负责形象概念设计的教堂前广场,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根据规划,教堂前广场地下将建造一层深约10米、层高约6米的地下停车库,以改善教堂广场区域停车及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广场南侧将建一栋地上3层、地下2层的公共文化建筑。据悉,这栋3层楼的建筑将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创造一系列灵活有趣的文化空间,届时还将有知名书店的入驻。 正在建设中的徐家汇中心,总建筑体量约94万平方米,以城中城概念为基础,将建成浦西最高的地标,集合高档商业、文化、办公和酒店设施,成为上海最大城市综合体之一。 作为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徐家汇体育公园综合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通过场馆功能升级和户外环境改造,徐家汇体育公园将成为全市“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在完成本轮城市更新后的徐家汇,将突破瓶颈进一步提升能级,完善商圈的内外部环境品质与交通条件、吸引更多客流。 深化商旅文互动融合 激发徐家汇文化新活力 徐家汇是上海最早的中西文化交融地,也是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重地。徐家汇藏书楼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近代图书馆,徐汇中学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中学,徐家汇观象台是中国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徐家汇天主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 2012年10月,由徐家汇历史风貌区、繁华商业中心、生态绿地公园组成的徐家汇源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上海首个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徐家汇天主堂、观象台、藏书楼、徐光启纪念馆、徐光启墓、土山湾博物馆、徐汇公学旧址、百代公司旧址、圣母院旧址,一个个代表着徐家汇宗教、气象、图书、唱片等方面的历史文化景点被挖掘出来,与商圈的现代商业格局有机结合,使海派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 今年以来,徐家汇街道定期开展“汇游徐家汇”主题活动,活动地点选在景区历史景点、商场及宾馆等地。目前已举办了三场,如在徐汇中学的“新式学校的海派魅力”,在美罗城上剧场场外的“文明远来:东西方文化的触摸”,上海老站的“忆徐汇高人,爆重阳新料”,通过讲、演、游的新颖组合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讲述徐家汇深厚历史人文,打造景区公益文化品牌,受到市民游客好评。 加大网格化智能化应用 打造精细化管理新典范 徐家汇街道辖区内,共有35个地铁出入口,日均人流量达80-100万人次。极度的繁荣带来人流、车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聚集,也带来治安、环境、交通、市容等系列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繁荣与有序”的关系,构建与世界一流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推进体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体系,徐家汇街道成立了上海第一批窗口地区的综合管理机构:地区管委会和商圈综治委。由市区级职能单位、商家企业、市民代表三个层面组成的管委会,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统筹推进商圈综治维稳、市容管理、公共安全等工作。 管委会协调派出所、城管、申通公司,成立了徐汇区第一家轨交综合执法站,共同管理地铁通道、出入口等边界区域,实现地上和地下的联动,实现了整治的常态化。为此,徐家汇街道的商圈综合管理经验获评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佳示范案例”。 城区管理依靠城管、环卫、保安、协管员组成的街面队伍力量,是无法做到24小时连续监控的。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徐家汇街道依靠信息化手段,布设立体化天网,形成由3个派出所监控中心、400多个监控摄像点组成的高密度图像监控网络,实现对主要公共区域、重点单位、公共交通工具等全覆盖。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徐家汇中心的崛起、天桥连廊的建成,徐家汇街道将变得愈加繁华,通过智能预警、自动识别等系统的使用与街面巡防的有机结合,将更好的为区域的繁荣、和谐和有序提供保障。 强化区域化党建引领 构建多方共治新格局 作为徐家汇街道党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5000家“两新”组织分布在58幢办公楼内以及沿街的商铺裙楼中。为了实现组织的全覆盖,街道党工委以物业公司为基础,建立楼宇党组织,上实大厦联合党支部于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十大楼宇党建创新基地”。依托协调服务的管理方式,上实大厦、美罗大厦等楼宇相继建立了母婴室、体育健身点、“青年中心”“白领之家”等,“徐家汇公益联盟创益大赛”等活动项目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物业管理处为依托,联合党支部为支柱,党群工作一体化,活动载体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在各大商务楼宇中形成并完善。 随着区域化党建的不断深入,徐家汇街道打破原有的机关、企业、居民之间的界限,建立“党建引领、政府扶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区域共治新模式和新平台。2014年,街道成立“三联盟”,引领社区企业参与“社会责任联盟”,公民参与“道德责任联盟”,机关和窗口部门参与“服务责任联盟”。三联盟的成立有效地促进了辖区资源的流动和对接,如胸科医院与居民区结对,居民走进医院志愿担任“爱心导医”,医生、专家则走进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医疗咨询。诸如此类的活动逐步营造起“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市民文明”的良好氛围。目前,三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50余家,曾获评“2015年上海市社会建设市区联动优秀项目”“2016年徐汇区社会建设多元参与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徐家汇的商业与贸易繁荣兴旺,远近驰名,如何加强服务社区产业和白领人群给徐家汇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底,徐家汇街道设立了“悦领汇”项目,除了开放社区文化活动场地,还在商圈里寻求场地合作,用于开展各种白领喜欢的文化活动。如“白领文化艺术节”“青年创业沙龙”“攀岩比赛”“定向挑战赛”等,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有效激发年轻白领参与社区共治的热情和活力,深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格局。截止到目前,共计开展活动近200场,参与人次达10000人次。 “十三五”期间,徐家汇街道将围绕现有的商务商业核心圈,建造包括绿色人文、科技创新、体育休闲和时尚设计在内的四大功能区块。根据徐汇区制定的《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送审稿)》,未来的徐家汇不仅有便利舒适的商务办公配套,还有匹配企业形象的服务品质与硬件环境,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智能的居住环境,以及包容、开放的社区文化。 (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