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路街道在上海首创“356门责制”管理以来,不断深化,探索门前责任区域“共管共治”模式,把宣传强化“门责制”主体自律责任与执法服务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让城市管理更高效。
位于控江路2108号/打虎山路路口的“一小块绿地”就是四平路街道深化“门责制”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原先控江路2108号一家店铺(该店铺在控江路/打虎山路路口两侧皆有大门)门前的绿地,周边充斥着“狭小”、“低端”和“凌乱”的餐饮门店。因业态定位不高、门店空间狭小,餐饮门店长期将拖把、簸箕、扫帚、水桶等物品堆放于门店绿地中,还不时往里倾倒厨余废水,致使该绿地“占绿毁绿”现象严重,散落垃圾成片。街道城管中队、绿化市容中心等虽多次上门警告、开具处罚单、责令整改,但收效甚微,时好时差,反反复复,行人路过怨声载道。
面对这一情况,街道主动协调店铺产权单位和产权人,建议其调整控江路2108号/打虎山路路口店铺业态,得到了产权人的同意,将原先的小门店统一退租,改由连锁餐饮企业“豫申园”经营。街道绿化市容中心紧紧抓住业态升级机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落实“门责制”管理工作,并营造社会各方共商城市治理之策、共治城市环境之病、共享城市宜居之美的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做法
注重宣传,灌输理念。
“豫申园”开业后,街道绿化市容中心负责人多次上门告知、宣传门责管理理念,督促其在醒目位置张贴卫生责任区责任告知书,并积极约店家到绿化市容中心开展门责管理培训,灌输“门前责任区域”、“门前责任内容”、“门前自律”等理念。
化罚为建,强化自律。
为强化“豫申园”的自律意识,创新工作方式,针对“豫申园”因装修而将建筑垃圾堆放在门前绿化内的行为,城管中队会同绿化市容中心在对其进行充分的教育批评后,考虑到“豫申园”较高的商业定位,主动改变传统的“行政处罚+责令恢复绿地原貌”处理方式,转而提出“由豫申园改建绿地并进行自管”的建议,得到豫申园的高度赞同。
服务跟进,促进长效。
为促使豫申园建好、管好这一小片门前绿地,街道绿化市容中心又跨前一步、主动服务。在绿地改建期间,绿化市容中心委托专业设计单位为其免费设计绿地改建方案;在日常工作中,中心又主动向商家配发小型餐厨垃圾桶,并协调联系餐厨垃圾的申报收运。通过深入细致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豫申园对门责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促进了其落实门责的长效性。
目前,该绿地已改建完成,并由“豫申园”全权负责后期养护及管理,往日的拖把、杂物、垃圾等彻底消失了踪影,成为四平路街道深化“门责制”管理工作以来,首例由商铺自管的绿化带。
据悉,根据区绿化市容局关于推进责任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目前,街道在辖区内1025家沿街单位通过“门责线上自律承诺签约”已达800家,并对线下“一点一档”中存在的信息缺失、责任单位(人)信息变更、工商营业执照、建筑面积、告知书上墙情况等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增加,进一步提高责任单位“一点一档”信息准确率。四平路街道推进责任区管理“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与城市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创新城市管理新思路,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