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在水中的博物馆、原汁原味的民俗建筑群……历经10年打磨,揽尽上海千年历史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在万众期待中揭开神秘面纱,项目一期今天开始试运营,对外开放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朵云书院等十余个展馆。
“广富林的核心价值在于地下的珍贵史前遗存,所以整个保护和建设过程,始终让考古研究成为广富林文化展示的真正主角。我们不仅要开发好,更要守护好、研究好、展示好。”区委常委、副区长于宁介绍说,广富林文化遗址项目自2008年全面启动,“十年磨一剑”,严谨真实、复合展示广富林的保护和开发,最终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对上海这座城市根脉的了解与认同,希望市民游客在享受中华传统美感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记住历史,“这便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价值所在”。
多视角展示城市基因
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约850亩,一期试运行开放十余个展馆,包括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富林塔(仅外部观赏)、富林印记、木艺传承展示馆、古陶艺术馆、知也禅寺、三元宫、城隍庙、关帝庙、朵云书院、墨宁国乐等。此外,还可以一路游览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骨针广场、春秋秦汉风貌台、官塘桥、富林照壁、集贤坊、海浦街区、陶土合掌村等场景。记者提前探园看到,这些各具特色的展馆和场景,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包容、大气、谦和的城市基因。漂浮在富林湖中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以“时空之旅”为设计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设计,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陈子龙纪念馆包括澡雪堂、安雅堂等展厅,介绍陈子龙文学成就,创办复社与几社、反清复明的历史,以及与陈子龙同时代的杜麟征、夏允彝等众贤名士。徽派建筑“明代高房”将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朵云书院,将开设阅读空间、展览展示空间、课堂讲座空间,文创空间等,将引进全球顶级文创品牌,并开发专属朵云书院的文创产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品展示及经营活动。
园内展馆有不少珍品展出。地下展馆古陶艺术馆展出良渚文化黑陶鱼鳍三足鼎、龙山蛋壳黑陶杯、夏朝时期白陶印纹龟等不同时期的陶器。木艺传承展示馆内陈列着约300件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大部分是从明清民居古建筑上拆下来的,展品雕刻内容主要以各种历史人物、小说戏剧故事、吉祥图案为题材,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木雕的巅峰水平。
位于富林门侧的富林印记也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这栋砖石垒砌的塔楼,状似一块大型图章,楼内是盘旋式上升的观景通道。顺道而上,可见两侧墙面以半隐半现的图文形式,讲述了广富林遗址发掘的过程。
打造上海城市根脉文化地标
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更多的未解之谜。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该区域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
据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约850亩,去掉湖面和保留不开发的100多亩,只剩下500亩,所以园内许多建筑要“压”,整个地下建筑要接近地面建筑面积,比如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湖底车库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水下车库,湖中央还设有一处音乐喷泉。“我们把这块地都用尽、用绝了。在这片建筑里,富林塔是最高的,其他全部嵌入地下、藏入水中,此外大体量建筑都远离核心保护区,都是为了让市民游客可以在此驻足凝望和沉思,不让建筑喧宾夺主。”于宁说。
广富林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后,经过多次考古挖掘。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广富林地区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发现并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10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主导下,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十支专业考古机构队伍对广富林遗址除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进行全面发掘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考古成就,从而为打造这一上海城市根脉文化地标,从考古发现到文化研究,从风貌元素到展示内容,提供了重要和关键依据。
而整个考古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彰显广富林价值的过程,许多考古成果,或被命名,或成文献,上海电视台播放的广富林纪实专题片“广富林猜想”,在专业界和社会面取得很大反响。广富林考古项目曾多次入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初评名单,2016年获得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
“十年磨一剑”重现广富林文化
“十年磨一剑”,严谨真实、复合展示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广富林文化遗址建设工程从起初就严格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和真实史料进行谋篇布局,对遗址内所有的建筑、树林、河塘、路格和地貌及时进行了拍照、测绘、记录,在唤醒历史记忆的同时,力求地貌肌理真实,展示内容可信。
目前园内的所有建筑都是经过当地老人回忆、家族传述、史书记载和宅基地分布,以及树、道、河等形成的地域板块等生态肌理、人文肌理所推理出来的。
“虽然广富林文化遗址内收建了少量苏浙皖地区的古建筑,但主要是作为展示空间需要,同时也符合广富林地区和松江具有移民之地的历史特征。”经研究发现,广富林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黄河流域以王油坊类型为主的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它构成了广富林文化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如今,园内众多专题展示馆都具有复合展示功能,外观和内容互为补充,普通观众都能够简单易懂、留下印象,在享受中华传统美感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知道我们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