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武)10月到城市规划馆了解上海的人文环境;11月到上海铁路博物馆了解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在永兴路第二小学,学生们通过学习博物馆课程,在博物馆这一“大课堂”里考察、探究,以开阔视野,积累广博的知识。
该校校长胡卫娣告诉记者,博物馆被喻为“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也是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自2015年起,组织教师团队研发新颖的“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渊博知识的同时,树立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该校目前已确定了20个博物馆作为学生参观实践的重点场馆。既有艺术与人文类的鲁迅纪念馆、中华艺术宫、武术博物馆,也有科学人文类的上海昆虫博物馆、集成电路科技馆、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还有行业与生活类的上海银行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中国乳业博物馆等。学校还组织教师团队根据各场馆的资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提炼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以及核心价值,并陆续编辑成书,目前已经出版的书籍有《上海眼镜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
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还构筑了“一馆三课时”的课程结构,即每个博物馆课程都须经历三课时的学习:第一课时是参观前的引导课程,帮助学生对即将参观的场馆有所了解;第二课时是组织学生到场馆参观考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第三课时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用文字、照片、小报等形式总结、交流观后体会。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结伴或在家长陪伴下参观博物馆,还设计手机线上电子学习单,供学生考察时学习,并将学习体会传输到平台上让师生共享。
博物馆课程实施两年多来,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了不少,教师们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业务素养也提高了许多,撰写的论文频频获奖,如蒋敏设计编撰的教学案例《博大精深的古代艺术品殿堂——走近上海博物馆(博物馆课程校本学习资源)》被评为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优秀研究成果,并送审参评全国第八届美术教育教学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