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拆违遇见大调研,15平方米煤卫合用老房子里“变”出一间厕所和两张大床
改造之前老倪家的外景与内景
拆违专办人员也很犯难:老倪家的情况确实特殊,但悬挑式违建有安全隐患,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必拆点位”不能有例外。这个“两难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这一家三口确有生活困难
求助大调研,“梦想改造”方案数易其稿
恰逢大调研走访活动,南溪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栾海涛把老倪的情况向对口联系的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提了出来,请求帮助。这个家庭的特殊困难被放上了大调研的线上平台,很快也被区残联获悉。
几天后,区委组织部就牵头区残联、街道拆违办和居民区党总支一起,召开专题会研究这件事。各方的看法很一致:“要对老倪家进行一次‘梦想改造家’行动。”很快,区残联联系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和家具供应商,专业人士现场考量后的判断是:可以改。建议是把老倪家悬挑式违建拆除复原,对15平方米的居室功能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空间把给残疾儿子使用的台盆和坐便器搬进室内。
初步解决方案让大家松了口气,觉得找到了努力突破口。然而“螺丝壳里做道场”也并不容易,窗户怎么复原?可以向外延伸多少?怎样最大化又安全地进行利用?设计方案数易其稿,最终确定窗台向外延伸30厘米,符合允许的范围,利用其中的一半做成飘窗,将台盆卡在窗台上,既节省了空间,又富有创意,面窗的视角还能让老倪的儿子有机会看看窗外,改善心情。原来的座便器也可以换成抽水马桶,与排污管道打通。
双人床也可以收起来,腾出空间放一张餐桌,可供六人吃饭
窗台的位置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条块强联动,空间设计满足三大“刚需”
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严玉鹏也很支持“梦想改造家”计划,通过街道一次次助推,老倪家的软装定制计划也很快成熟起来。
这个小空间有三大“刚需”:除了室内如厕之外,还要放两张床,有一张容得下六个人吃饭的桌子,因为老倪的小儿子一家三口,每月都会到家里来团聚。
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怎么可能完成这些任务?设计师反复测量后,巧妙地设计了两张床——一张是固定床位,供老倪的儿子使用,另外一张床则设计成了靠墙折叠的形式,白天把床翻叠上去,放下下面的折叠桌,一家人可以当饭桌,晚上放下床老夫妻俩就可以睡觉,也改善了三个成年人同睡一张床的窘境。
房间里另外一张固定床位,配有可折叠扶手,供残疾人士专用
区残联不仅积极对接专门的设计施工单位和残疾人家具定制公司,在改造经费上还给予大力支持,为促成改造行动的落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令人感动的是,设计单位的设计全部公益,而施工单位和家具公司在得知这次“梦想改造家”背后的故事后,都纷纷表示愿意以低于成本价的费用来支持这个有意义的行动,改造的成本因此降低了50%。
半个月的改造过程中,老倪一家被安排到附近的住处暂时安置,如今新居改造已完工,他们很快就能“乔迁新居”。
一次拆违中的特殊改造、一个大调研中的难点问题,通过条块对接联动、社会支持参与、居民理解配合,短时间里就落实了一个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老倪一家满怀感恩,仍是蜗居,但内心温暖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