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细数虹桥开发区的"独家记忆"
2018-6-25 17:18:10发布98次查看
四十年前,虹桥搭上改革开放的头号列车,从万亩良田到高楼林立,从阡陌交通到车水马龙,四十年的开拓创新,虹桥开发区不断刷新“全国第一”的纪录,让虹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如果说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虹桥开发区则是这片前沿阵地上的先行者。
虹桥开发区初建
198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虹桥新辟为上海对外的现代化新区,1986年,上海虹桥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荣升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32年来,这片仅0.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创造了不少“独家记忆”——全国唯一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开发区,全国唯一辟有领馆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上海最早形成的涉外商务综合功能区。
虹桥开发区夜景
这些开创性的尝试,深刻影响着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开放的历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成立之初,资金短缺成为虹桥开发区启动建设的最大障碍。在经过开发者的大胆探索以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开创了中外合资的合作模式。1985年初,由上海市政府、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及中银香港分别占比50%、25%、25%的上海虹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联公司”)正式成立,自此,开发者引进外资之路一发而不可收。截止2017年底,开发区内经政府批准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52.9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40.01亿美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在建设的虹桥开发区
建设中的虹桥开发区延安西路两侧的宾馆群
除了资金短缺,虹桥开放区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便是区域面积小,土地资源紧缺。开发者不断探索集约节约使用国有土地的模式,并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1988年8月,虹桥开发区第26号地块作为中国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试点地块,以总价2807万美元出让给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太阳广场拔地而起,“土地批租”成为上海引进外资开发土地的新方式。如今,虹桥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单位土地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00多亿元,单位产出强度位列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全国第一。
虹桥26号地块
在26号地块上建起的太阳广场
有了“中外合资”、“土地批租”两个“全国首创”,虹桥开发区迎来飞速发展,外商竞相而来,完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虹桥开放区依托虹联公司,利用外资进行通水、通电、通讯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对区容区貌、绿化、环卫、道路等进行统一管理。经多年努力,开发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备,配套齐全,区内采用雨、污水分流、双路供电、自控灯光系统及宽带有线网络系统,建有专用加油站和电信局,并建有大型公共绿地、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地下停车场,区内环境日趋完善。
新虹桥大厦
而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环境,开发区在领馆云集的新虹桥大厦专门辟出场所,引入海关、商检、外税、银行等多家部门和机构,让企业不出开发区就能办理各项业务,“一站式”服务体系在此生根发芽。
如今,虹桥开发区提出了“立足虹桥、完善虹桥、走出虹桥、发展虹桥”的“二次创业”战略。长宁区政府则依托虹桥,发展长宁,以0.65平方公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对外贸易为特色,大力发展周边区域,形成了“虹桥国际贸易中心”。
“十三五”后,虹桥地区大规模项目建设进入尾声,发展瓶颈逐渐凸显。在长宁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虹桥国际贸易中心以专业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为引领,航空服务业、互联网+、时尚创意、人工智能等新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虹桥开发区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虹桥技术开发区已悄然走过而立之年,昔日城乡结合部杂草丛生、厂房农田星罗棋布的“马家角”变成上海改革开放的示范和缩影,被誉为“上海西大门的一颗明珠”。相信未来,“虹桥”还会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全新的诠释与拓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