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开发区:小而精的"盆景"何以创下改革开放的先河?
2018-6-25 9:02:53发布96次查看
图片说明:虹桥开发区(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奚亮6月25日报道:从荒地农田到高楼林立,改革开放40年,虹桥的成长蜕变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兴起。1986年,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虹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应运而生。经过32年的发展,这个最早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1986年,虹桥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经济开发区之一;1988年,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成为全国第一块国际批租土地;1994年,上海第一家合资百货业虹桥友谊有限公司开业;2002年,中国第一个国际“逆向采购”大会(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落户世贸商城;1995年,全国第一批外销房出现在古北新区……
图片说明:1979年,虹桥开发区初建(资料图)
所有的探索与改革都发生在这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为当时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开发区,虹桥开发区根据自身面积小、位于市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拓了展览展示、商务办公、宾馆居住、外事等功能,并准确找到了“涉外商贸中心”这一特殊的定位。
从“阡陌交通”到“横空出世”
虹桥开发区,东起中山西路、西至古北路、北临仙霞路、南界虹桥路,总体规划面积为0.652平方公里,其中道路0.155平方公里,绿地0.193平方公里,建筑开发面积0.304平方公里。
1979年,虹桥开发区开始规划;1983年,成立征地动迁办公室和开发公司,正式启动开发建设;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经市政府批准调整开发区部分用地规划。
“去外省、去国外,提到长宁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到‘虹桥’,往往焕然大悟!”曾任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区虹桥办主任、区发改委主任钱雪娃感叹道。
图片说明:1901年虹桥路初筑路场景(资料图)
其实,过去的57路公交车(静安寺至动物园)沿线有一个站点就叫“马家角”,要是在这个站下车,那可真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四周全是农田,农田里掩映着村宅。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原程家宅、马家角和小许家宅等自然村部分境地将旧房全部拆除,辟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虹桥路名命名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能够看到、参与到虹桥开发区的发展与建设,倍感荣幸。”从小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钱雪娃说:“过去上海最高的楼是国际饭店,改革开放后,虹桥开发区‘横空出世’了,娄山关路55号的白色高楼让人耳目一新,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度。”
对于虹桥开发区的众多“第一”,钱雪娃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些第一,并不是比较而来的,是产生于此的。第一波改革开放,虹桥成为了名片。无论是规划、设计、管理、效应,都形成了模板,这不仅带动了上海其它区域的发展,更外延至长三角。”
回想起虹桥开发区的发展岁月,已经退休17年的原虹联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孔庆忠感触颇深:“像个盆景,小而精。”
孔庆忠告诉记者,在当时全国14个开发区中,虹桥开发区是唯一一个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且没有工业的国家级开发区,更是最早探索企业管理运行模式的国家级开发区。
“搞开发的目标,就是探索、创新,与现在的‘自贸区’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是现在做法的‘注音’。我们开发区的理念就是一站式服务,无论是海关、税收等纷纷在此成立分支机构,企业的问题都能在开发区解决。”孔庆忠自豪地说。
盘活土地资源,创改革先河
成立初期,虹桥开发区存在资金短缺、土地政策、开发区管理主体等一系列问题,开发者通过设立合资企业引进外资、参与探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以有别于开发区管委会的企业化运行模式等创新方式,将昔日城乡结合部杂草丛生、厂房农田星罗棋布的“马家角”建设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示范和缩影。
这些探索与改革,对于原虹联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友琪来说,其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市政府下拨的首笔开发费用是人民币3500万元,没多久,这笔钱就用完了。”周友琪说:“放在现在,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如今一些公司的注册资金都远远超过这个数。”
“没有钱没关系,有政策!”周友琪兴奋地说,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外合资上海虹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后改名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引进了合作方资金3500万元,注册资金达7000万元。
图片说明:仙霞路88号太阳广场(资料图)
此外,市政府给与了虹桥开发区土地的批租的惠利。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块国际批租土地即诞生于此——太阳广场。通过土地批租,虹桥开发区把第26号地块以总价2807万美元出让给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开辟了引进外资开发土地的新方式。随后,开发区又相继以土地批租补地价、场地使用、场地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区内土地资源,不仅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了引进外资的新途径,更为利用外资加快开发区项目建设、成功实施滚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上海土地价格提供了基准和依据。
30余年的引进外资之路收获满满,截止2017年底,虹桥开发区内经政府批准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52.9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40.01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额38.38亿美元,开发区每平方米土地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900美元。
迈出“二次创业”步伐
进入21世纪,虹桥开发区提出了“立足虹桥、完善虹桥、走出虹桥、发展虹桥”的“二次创业”战略,积极探索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先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在原虹联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钱达仁看来,虹桥开发区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模式。“二次创业”如何才能有效落实到开发区内?钱达仁说,虹桥开发区积极实施区域深度开发,推动一批项目的改建、新建步伐,加快了开发区的全面建成,并不断完善开发区的区域形态与商贸功能。同时,不断进行区域广度开拓,充分发挥“虹桥品牌”的效应,积极向外拓展。
从依靠开发区内的土地经营逐步转向以面向市场的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为主,在向外拓展中,虹桥开发区的品牌效应与日俱增,为开发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积蓄了新的能量,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图片说明:虹桥开发区新虹桥中心花园沿岸风景(资料图)
展览展示区、商务中心区、旅游宾馆区、高尚住宅区、领馆汇集区、生态园林区,虹桥开发区的六大区域构筑起了完备的区域形态。自1986年至2005年,虹桥开发区内共建成楼宇项目25个,共计27栋高层和大型建筑,总投资达13.4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88亿美元;27栋高层和大型建筑中,展览展示场馆约30万平方米,写字楼宇约48万平方米,商住楼宇约26万平方米,宾馆饭店约24万平方米;开发区建成生活娱乐配套设施约10万平方米;开发区投资建设了占地近9300平方米的新虹桥中心广场以及可容纳500多个停车位的地下车库;同时,建成占地达1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项目——新虹桥中心花园,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在领馆汇集区,虹桥开发区外国驻沪领事馆区规划用地面积约为0.055平方公里。2005年底,已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丹麦、以色列、捷克、新加坡、罗马尼亚、阿根廷、巴基斯旦、哈萨克斯坦共计18个国家的驻沪领事馆进驻开发区。
在态园林区,总投资2.62亿人民币,占地12万平方米的新虹桥中心花园引进了园林先进理念和风格,以不同高度滴落的水溪、湖泊和宽度不一的弯曲道路把整个花园串联起来。2002年,新虹桥中心花园被加拿大园林协会评为优秀设计奖,荣获2001年度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市优质工程,并被评为三星级公园;2003年,被评为四星级公园;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公园。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虹桥开发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仅以2017年一年为例,虹桥开发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34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19.04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20.08亿元人民币。从区域建设到区外拓展再到区内深度开发,虹桥开发区在区域建设、区域管理、招商引资、投资经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改革开放再出发,虹桥开发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其探索改革之路也将继续……
(本组图由虹桥开发区提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