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与三甲医院率先探索学科项目型医联体
2018-6-25 10:23:58发布83次查看
以学科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集结起区域内7家三甲医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学科项目型医联体,这是徐汇区在医联体建设方面所做的新探索。6月21日,徐汇区与区域内7家三甲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让医联体直连社区(如图朱亮摄)。市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对此项创新之举表示肯定,徐汇区委书记鲍炳章,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晓慧见证签约。启动会由副区长晏波主持。
更精准:瞄准社区里的重点慢性病
年初开展的大调研活动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比如恶性肿瘤、老年精神疾病等的防治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辖区老百姓的需求。而学科项目型医联体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重点慢性病方面的诊疗能力。
以肺癌为例,2017年,在徐汇区的户籍人口中,肺癌初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女性第三位,肺癌死亡占户籍居民全死因的6.82%,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而有研究显示,早期筛查能使肺癌死亡率降低约20.3%。把好肺癌早干预、早发现的第一道关口,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合作的“肺癌早期筛查及防治一体化”项目应运而生。
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的“老年精神专科建设及老年认知障碍综合干预项目”,与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的“社区眼耳鼻喉专科能力培训及分级诊疗项目”,以及与肿瘤医院合作的“病理远程会诊中心项目”,都是针对社区中服务能力最薄弱的学科,通过与三甲医院疾病管理的联动模式的建立,满足患者的健康服务需求。
全覆盖:惠及全区居民
学科项目型医联体的建设,将目光聚焦到专科、专病上,旨在三甲医院与区内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架起“直通车”。三甲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通过项目的形式,下沉到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数年的建设,同质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将构建起来。
与龙华医院合作的“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以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目标,在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徐汇分基地,开设13个流派特色专病门诊,龙华医院将派驻专家指导小组,开展门诊示教、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科普宣讲等,同时,还将建立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标准,确保基层中医师诊疗技术操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在促进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能力的同时,学科项目型医联体更加注重建立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全程健康管理机制,这是对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新实践和新探索。
与国际妇幼保健院合作的“预防儿童肥胖社区—家庭—母婴综合干预项目”正是秉持这一理念。针对备孕妇女、孕妇、0-5岁儿童三类重点人群,建立肥胖高危因素的筛查标准。对符合儿童肥胖高危因素的人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早期干预和跟踪随访。干预效果不明显的中重度肥胖儿童转至国妇婴进行诊疗,具有肥胖高危因素的孕妇由国妇婴建册进行孕产期系统管理,形成“社区筛查随访、三级医院诊疗干预”的全程管控服务体系。
和儿科医院协作的“社区儿童保健项目”将针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如中重度贫血、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智测初筛异常等,形成“社区早筛—高危干预—分级诊治—专病管理”的防治一体化健康服务闭环。
鲍炳章在讲话中指出,徐汇从两年前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基础上,向学科项目型医联体深化,符合中央和上海综合医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发挥区域优质卫生资源的辐射效应。下一步,关键是做实医联体的组织架构和合作模式,使之成为上海模板、徐汇范式。要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健康徐汇”“幸福徐汇”。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