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武夷路小区的“定海神针”——记中五社区居民郑庆华
2018-6-22 16:30:52发布96次查看
晚上19时20分,武夷路709弄中五社区门口,又闪过那个背着工具箱的身影。正在遛狗的老人对着这熟悉的身影喊道:“小郑啊,我家电视机声音好几天不对,能不能帮我看看啥毛病?”“杨阿伯,侬又客气了,为啥拖好几天不对我讲呢?我先去对面修下打印机,好了马上过来。”望着疾步前行的背影,老人连连感叹:“好事一做几十年,不容易!”
几乎每天晚上17时下班之后,匆匆扒拉几口饭,63岁的郑庆华就会背上自己的工具箱,在社区里走街穿巷,义务帮助居民们修理家电、检查电路、疏通管漏……只要邻居们一声招呼,他就会前去帮忙,几十年风雨无阻,一分钱也不肯收。
“我是一名党员,党员不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嘛!”中五社区“土生土长”的郑庆华,并不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何特别:“周围都是我的老邻居,我有能力帮助他们,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
上世纪70年代,郑庆华插队到河南,80年代回到上海,他走到哪,好事就做到哪,声名远扬,周围找他帮忙的居民也越来越多。除了帮居民维修小家电,只要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义不容辞提供帮助,渐渐地郑庆华助人为乐的事迹在居民之间口口相传。
姚彩英是小区里的一位孤老,平日能够自己解决的生活琐事总是不愿意麻烦别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郑庆华。一天,姚彩英前来居委会反映家中淋浴器损坏,需要维修,但是又担心“李鬼”维修,希望居委会能够提供帮助。居委会老龄干部就请党员郑庆华帮忙,他二话没说当天晚上就上门修理。姚彩英提出请他留下来吃晚饭,郑庆华也婉言拒绝了。
郑庆华不仅像是小区的“110”,有困难随叫随到,还把周围的人都当作家人一样对待。小区外来媳妇孙雪芬的丈夫20年前因车祸去世,当时她满心悲凉:儿子还在上初中,自己又没有工作,这日子要怎么过呢?“我没想到,一个陌生人竟然一口气给我家送来了万把块钱。”孙雪芬不知道,当时郑庆华的收入并不高,这笔钱是他全家省吃俭用存下的近乎全部存款。祸不单行,后来孙雪芬母子同时生病住院,又是郑庆华带头号召小区居民募捐,帮他们凑齐了手术费。
“郑庆华看不得别人受苦,所以对人一向慷慨,自己倒是几乎不花钱。”郑庆华的妻子还记得,十几年前,他回到插队的河南农村,看到村里的老人一辈子没用过彩电,就自己掏1000多元买了彩电,在户外帮人家装天线,自己的手都冻僵了。
中五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黄丽飞介绍,中五小区现有居民1239户3200余人,其中独居老人60多户,还有不少家庭困难的居民,郑庆华待他们“就像自家亲人一样,尽心尽力。”
2013年,郑庆华因为心脏病住院三次,但他没有因此停止对居民提供帮助。他说,“在他这一代人中,受焦裕禄、雷锋的影响很深,他最佩服的人就是焦裕禄,作为共产党员就该像他一样,趁现在多帮大家做点事,以后做不动了,就不会留下遗憾。”
“在我们小区,有郑庆华这样的人在,就像有一根‘定海神针’,大家都会拿他来对照自己的行为,看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72岁的黄秀兰说,庆华是个榜样,大家都会希望社区跟自己家一样亲一样好。
郑庆华先后获得2005年上海市志愿者活动优秀志愿者、2006-2007年度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6-2008年度上海市民政局先进工作者、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称号、2017年“为身边人点赞为民政人喝彩”好人好事特别奖。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