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朱芝松:打响“四大品牌” 闵行这么干

2018-6-22 10:23:51发布94次查看

据闵行区消息:打响“四大品牌”,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
在打响“四大品牌”的过程中,闵行有何优势,有何作为?将如何通过打响“四大品牌”促进城区发展、安居乐业?2018年6月,区委书记朱芝松接受《市民与社会节目》主持人秦畅的采访,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一研究所、七宝万科广场这4个地标项目谈起,解读闵行“四大品牌”建设。本报记者方雨斌张熠楠摄影报道
服务擦亮护航知识产权的金字招牌
秦畅:我特别没想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就在闵行,而且它承担的还不仅仅是很单一类别的版权业务,而是几乎涉及所有的门类。为什么这个版权中心会在闵行出现?
朱芝松:闵行一直是产业大区,也一直是科技大区。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之后,闵行在相关一些知识产权产出方面是非常大的。2017年,闵行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59件,在全市领先。
秦畅:这本来就是闵行一个重大需求。
朱芝松:这是一个重大需求。设立一年多,版权登记大厅发挥了很大作用。一年时间不到,他们就对上万件软件著作权进行了登记。我们应该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闵行区贯彻,或者为整个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些平台。
秦畅:现在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重要性,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提供服务也成为了闵行打造品牌的一种必须。
朱芝松:对,我们不仅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服务和支撑,还为知识产权交易打造了一个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南部分中心也在闵行,就设在零号湾双创基地,它能为技术创新交易提供一些方便。
闵行区是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我们把这两个金字招牌打造好,在整个闵行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打造好服务的平台和载体,为成果转化、制作权属人都能提供支撑。
制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
秦畅:军民融合这个概念已经说过很多次,但我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一研究所才知道,他们其实和闵行的合作已经长达十几年,未来还将在浦江镇呈现更加生动的军民融合空间。您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朱芝松:制造业一直是闵行区立区之本,闵行区对于制造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本世纪初,上海一些军工企业看重了闵行区位,在扩大研发和生产的时候纷纷搬到了闵行。这里面包括了船舶四大研究所,还有航天十多个研究所,都在闵行集聚。再加上本世纪初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整体搬迁到了闵行,为闵行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给我们军民融合发展趁势而上创造了条件。
七一一研究所就是闵行区军民融合一个典型的例子,七一一所利用它的核心技术开发了船用柴油机,现在他们又在浦江镇布局,从事船用发动机研发生产。未来这可能会成为闵行制造业的品牌。同时,中国航发商发发动机研发公司也在闵行。在民用船舶发动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闵行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秦畅:上海制造其实在闵行一直在延续着,这应该是闵行基因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朱芝松:对,在每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你可以看出,gdp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各保持着50%的比例。制造业提供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达到40%左右,并且闵行区“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还要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40%,这是我们的一个大规划。
闵行不仅要延续传统的“上海制造”品牌,一些新产业也要打响制造品牌。例如人工智能领域闵行区就做足了布局,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同时谋划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我们还引进了国内人工智能方面特别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他们都将在闵行围绕着人工智能和军民融合产业打造一些研究机构或基地。
秦畅:也就是说,闵行原有的制造强区的产业会随着升级,整合更新的技术,成为新兴产业策源地?
朱芝松:对,一定要成为这样的策源地。像吴泾化工区,现在化工企业基本上调整到外地去了,但是吴泾还保留着华谊集团重要的研发机构,它的材料研究院系、化工研究院还是留在闵行,它们会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
秦畅:在这种转型过程当中,战略机遇期到来的时候,一个区域怎么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朱芝松:对,技术的创新和更新速度非常快,各个省市、各区都非常重视先进制造业,你要没有这样一种胸怀拥抱它,那么机会就稍纵即逝。我们区四套班子领导对于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都抱有很高的热情,都特别乐意来推动产业的升级。
秦畅:上海制造在闵行既有基础,同时又在通过转型拥抱未来。
朱芝松: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成为上海或者是战略新兴产业一个策源地。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闵行发展得好,我们希望它能够在上海发展得更好,将来要在长三角发展得更好。我觉得上海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排头兵,闵行区也要在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间要走在各区前列。
购物
体验式消费让“剁手”不冤枉
秦畅:七宝万科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商场,那天探访完这个项目之后我就买了不少东西。
朱芝松:有一个名词叫“体验式消费”,这个也是闵行区在适应目前电商平台不断发展情况下,政府和企业一起推进消费升级很好的做法。
线下商场创造很好的环境,让每一名顾客体验到一种非常轻松、愉悦的环境,自然而然地就引起消费欲望。
秦畅:这可能就是我们谈论的“上海购物”品牌背后的深意。
朱芝松:七宝万科打造的定位非常精准,就是家庭消费。到万科去的顾客基本上都是一家子一起去。有的孩子在里面培训,家长在健身房健身,有的就是在逛街,等孩子上课、运动完了之后,可能还会在万科里面吃一顿饭,一家人小聚一下。这些都是消费。
闵行这样的一些商业综合体还很多。像去年刚刚开业的吴中路万象城、爱琴海,商场里有骑马、滑雪、滑冰,爱琴海还有书店,环境、造型特别好。这些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是依托非常有经验的市场主体开发,最近万达准备在浦江镇再开一个非常大的商业综合体,满足闵行东部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
秦畅:这些购物中心的区域位置不一定最好,但它成为了周围市民们幸福生活的场所。这是不是推动闵行人品质生活、幸福生活的支撑力?
朱芝松:对,李强书记提出创造品质生活,我们通过努力对这些商业设施进行布局,对消费方式进行引导,尽可能使老百姓在闵行生活更高兴。
有人曾经对闵行商业综合体的布局编了一句话,叫“两天三万加多宝,盛世中华爱莲梦”,这里面每一个字都指代了闵行的商业综合体。通过建设这些体验式大型商业综合体,来满足闵行250万群众的购物需要。
秦畅:我们还提供了各种各样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
朱芝松:文化空间接下来还要做更多工作,包括现在正在建设的闵行博物馆、海派艺术馆等。在闵行有一些区域还在部署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围绕着文化的项目也正在筹划当中。不仅要满足物质食粮,精神食粮也要有满足。
文化没有创意的设计哪有制造
秦畅:在探访时,代表闵行文化品牌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在紫竹科学园区里面有那么大的文化产业基地。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不断提到“集聚”,全产业链的集聚。他说,我们看准了这件事慢慢做,最后它会变成一个品牌。好像这跟整个闵行气质特别相符,你们做文化的时候是有这种耐心慢慢地集聚,用集聚最后推升出一个闪亮的品牌吗?
朱芝松:是。在上海有种说法是“东有张江,南有紫竹”。在紫竹高新区内要布局的产业,一定是和张江有所错位。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的项目,它是国家级的项目。
秦畅:大家要有自己的想法、特点。
朱芝松:各有特点。在“十三五”规划中,闵行的服务业规划了四大重点产业,其中有一个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我们在做强国家网络视听基地的同时,也在闵行全区域范围内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
我们要争取在“十三五”末期,全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再增加80亿元,同时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占闵行gdp达到13%左右。
那么这就需要布局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和产业基地。我们计划在南虹桥布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基地,在七宝建设一个文化艺术交汇基地,另外还在浦江镇布局了浦江传媒演艺板块。
秦畅:我在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看到一个规划图,它有一个大“z”形的规划图,未来就像一座小城市。
朱芝松:这个地方规划布局的时候是4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20平方公里,还将引入众多服务设施,包括拍摄网络电影、剧集和动漫必备设施都可以在基地里找到。将来从事作品创作的朋友,完全可以带着创意直接来这里,演员、设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秦畅:从服务到文化都是相融相通不是割裂开的。
朱芝松:没有创意的设计哪有制造,没有创意哪有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
未来“四大品牌”将有“三年计划”
秦畅:对于打响“四大品牌”,闵行有没有时间表或者任务表?
朱芝松:对照李强书记提出“四大品牌”建设要求,我们原来“十三五”规划可能有一些标准就不够高,现在按照市委工作部署,我们正在修订包括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闵行“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对标的是最新最高的标准,有一些计划已经在推进过程当中。我想到2020年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市委和市政府工作部署,也不会辜负闵行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秦畅:我们也希望这“四大品牌”能够构建起闵行未来清晰的发展路径,在三年时间里瞄准目标,一起齐心协力完成计划。
朱芝松:我们都是这样想的,闵行各方面条件优势非常好,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在上海“四大品牌”打造过程当中凸显闵行的能力,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在“四大品牌”的打响过程中,和全市其他区拼个高下。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