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闵行区消息:展翅而飞的白鹤、婀娜多姿的芭蕾人偶、活灵活现的动物浮雕、栩栩如生的荷塘……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很多人都想不到,它们是来自于大家日常丢弃的废品。
泡沫盆景
大瓷砖画
顾启昌在创作瓷砖画
当我们只习惯于用“扔”来处理废品时,来自七宝的退休教师顾启昌用创作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或敲或雕,或刻或刮,或剪或贴,一番转换之后,要么成为生活实用品,要么成为可供观赏的艺术品,谁也不会再有扔掉的想法了。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0多年来,顾启昌一直在用自己的双手,拯救人们丢弃的废品,并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工艺品。艺术与废品之间,只差一个创意。
用联想,发现废弃物之美
最近,古稀之年的顾启昌倾心于瓷砖画,空无一物的瓷砖,不到10分钟,就变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让人浮想联翩。
看似传统的水墨画,制作过程并不传统。和大家熟悉的毛笔不同,顾启昌用的工具五花八门,有纱布、海绵、竹签,也有圆珠笔芯、橡胶片、塑料片,不一而足。作画的时候,他时而用海绵铺墨,时而用刀片点缀,时而用水笔勾勒,好像只是轻描淡写,但已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意境。
而这只是顾启昌工艺美术的“冰山一角”。他的作品形式涵盖浮墨吸附画、水墨吹画、即时贴刻画、仿铜版画、纸雕、泡沫浮雕、山水盆景、可乐装饰瓶等几十种之多,内容也各式各样,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还有建筑模型、城市景物、人物肖像、十二生肖等。
在顾启昌眼里,创作没有定式,也没有边界。废品可以用来作画,也可以用来加工成其他东西,关键看其本身质地和纹理,再加上人为的创意设计,一切皆有可能。他家里的墙上、桌子上散落着形态各异的工艺品,都是平时琢磨制作出来的。
“你看这个棉签,白白的,用它来做芭蕾人偶再合适不过了。”受棉签启发,顾启昌专门设计了一组芭蕾人偶。洁白的舞裙、独特的舞姿,很难想象只是细电线、半透明白纸、吸管、棉签、瓶盖的组合。同样是白色的套管,经他之手后,就化身为翩翩起舞的白鹤了。
顾启昌就像一个魔术师,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看一个东西,如果只是看,可能没有什么新发现,如果用联想,就能透过事物本身看到美的部分。”顾启昌说,不是别人想不到,而是自己喜欢,能够钻进去看,就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视角了。
用投入,开启再创作之门
顾启昌能想到这么多,与他经历不无关系。在他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向老画家何逸梅学习了一年的国画,这成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进入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后,他选修了与之一脉相承的美术,开始了3年的专业学习。
1959年毕业后,顾启昌成了一名数学老师,与艺术关联并不大。1994年,因为要照顾家中母亲,而学校又远,他从学校辞职后进入静安区少科站工作。
“那里都是跟科普有关,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有点美术基础,最后安排到了工艺美术组。”顾启昌坦言,别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上课有板有眼,自己虽然半路出家,还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一天下课后,顾启昌看到课桌上有根被丢弃的吸管,随手捡起准备放到垃圾筒里。但拿到手上时,看到吸管有条纹,他灵机一动,把吸管拿回到办公室。经过几番构思,小小吸管变成了迷你东方明珠,而他对自己的课程,也有了新的主意。
往后,但凡碰到别人丢弃的包装盒、易拉罐,他总要捡回来研究一番。“我也在想,工艺美术组不能只教传统工艺,还是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学生,要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顾启昌开始将变废为宝引进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日积月累,他的“变戏法”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经他指导,有学生的作品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比赛金奖,也有在市级工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些甚至成为馈赠国内外宾客的礼品。
2008年退休之后,顾启昌搬到了航华,潜心于废品的二次创作。到现在,他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有四五千件之多,有的放在自己家里,有的寄放到子女家中,有的送给亲戚朋友。这些工艺品不仅是生活的装饰,也成了与人交往的媒介。小区居民知道他有这门手艺后,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家里挤不下,经居委会牵头,专门开办了一个手工艺组学习班。
用创新,弥补原材料之简
现在,各种废品越来越多,顾启昌能做的也越来越多。包装用的泡沫,用小刀切割,手指抠挖加工成纹理自然的山石,再涂上丙烯色,配上房屋、船只、草木,山水盆景就出现在眼前了;过时的挂历,特别是那种塑料薄膜挂历纸,可以制成带有磨漆画效果的装饰画;喝完的可乐瓶,可以剪贴,也可以浇铸,还可以刮漆、缠绕,改变的方法很多。
工艺制作常有原材料价格昂贵或工艺复杂的困扰,而顾启昌另辟蹊径,专门在“假”字上做文章,在“仿”字上下功夫。仿铜版画就是其中之一,将金色即时贴涂上黑漆,再用刀刮出画面,作品完成后,可以随意粘贴到底板上,画面大小随意切割,简单方便。关键是,还保住了铜版画原有的特征,具有金属质感和光泽。
选材上,顾启昌也不局限于传统,镜面薄膜、涂铝薄膜、电线管、瓷砖……都是他眼中的“宝贝”。他曾和学生设计了一组陆家嘴建筑模型,采用的是表面光亮如镜的涂铝薄膜,特别能表现出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恰到好处地运用材料特有的性能,就能发挥它特有的功能。”顾启昌认为,材料要追求“简”,但不是简陋、粗糙,要简中求精、俗中见雅。
材料“简”了,立意和技法并不打折扣。顾启昌家的一角立着一个四层高的鞋柜,上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正好满足了他多种手段对作品加以包装、润饰的想法。想到传统的走马灯,他设计了可乐“游鱼瓶”,不仅造型别致,瓶内的“鱼”也会随气泡缓慢游动。他还很巧妙地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让变废为宝成为简单易学的一种方法。“简、新、巧,这三点做到了,剩下就是动手了。”
顾启昌常常逛新奇特小店,看画展,有了灵感便跑回家试验,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所见即所思。有时候,半夜想到一个新点子,他就爬起来,挑灯做上一番,方才作罢。虽然年近八十,但他精神抖擞,满脑子新意。
艺术源于生活,又将回馈生活,顾启昌身上,有艺术的影子,更有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