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040号提案的答复
2018-6-21 20:30:26发布81次查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要靠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也要靠广大青少年的接续努力。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强,国家的创新能力才强。本市高度重视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工作,青少年始终是上海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将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学化、长效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机制。通过鼓励开发优秀科普内容产品,开展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选优培育,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拓展青少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多项措施,力争到2020年,全市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庞大的后备人力资源基础。
针对提案中“关于进一步整合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效果的建议”,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着力加以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的优势。至2018年,本市已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329家,全市平均每45万人拥有一个专题性科普场馆。目前,大多数科普场馆已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生可在基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此同时,市科委、市教委持续推进“馆校合作”,拓宽场馆资源,通过培训教师,融入学科课程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此外,市科委制定并实施“一馆一品”发展战略,以项目支持的形式,鼓励科普场馆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一个成体系、可持续、影响大、群众喜爱的主题化精品科普活动,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科普活动和科普教育内容。
二是,布局建设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自2016年起,市科委、市教委依托本市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建设2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100个实践点,通过设立基础性和研究性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操作能力。每年有近3000名高中学生通过实践工作站完成相关科学创新课题研究,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记入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下一步,市科委将探索依托本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面向初中学生的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和实践点,完善上海青少年科学创新培养体系。
三是,依托互联网,完善青少年科学教育平台。当前,市科委、市教委侧重不同人群、不同内容分别建立了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科普云)和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平台(博雅网)。科普云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科普服务,包括科普文章、科普资讯、场馆介绍、活动信息及历年科普项目成果。博雅网是向全市中小学生的网络教育平台,专门设置科普场馆一栏,结合场馆特色介绍、知识闯关、科技活动课程下载等栏目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和互动交流,并将学生在科普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未来,市科委、市教委将进一步丰富科普云和博雅网的科学教育内容及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优质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
四是,丰富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形式。一方面,发挥电视媒体作用,持续打造大型青少年科学梦想秀《少年爱迪生》、大型青年科学思辨会《未来说》等面向青少年的品牌科普节目。另一方面,继续举办“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等面向青少年的全市性的大型科普活动。与此同时,以项目资助等多种形式,鼓励本市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学会、协会等单位,结合自身特色,面向青少年,开发科普教育课程课件,开展主题性科普活动。
感谢贵委对本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6月8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