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150号提案的答复
2018-6-21 20:30:23发布106次查看
贵单位提出的“0150”号“关于整合科技资源,创建上海实验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贵单位提案在分析上海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前沿技术研究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上海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市科技两委高度重视,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刘岩书记、朱启高副主任与钱锋院士就提案内容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就提案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尤其是在与钱锋院士交流中,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主动汇报了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钱锋院士予以高度评价,并在很多观点上达成了共识。现将有关认识和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造一批前沿技术研究机构是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要举措
经研究,我们认为,提案提出的“上海实验室”模式旨在打造面向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机构,是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协同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的新型产业技术科研机构,具备明确的战略导向、目标导向、功能导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此类研究机构的布局和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加快优化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重点围绕战略性、功能性新型科研机构的培育,作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科技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提出:围绕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方向,打造新的国家实验室序列;围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面向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稳定的行业和产业需求,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特别是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从上海来看,围绕本市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将有效填补当前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鸿沟”,对于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创新型产业和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将对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奠定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坚实基础。
二、面向重点领域,全面整合资源,积极打造关键技术研究机构,是当前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市科技两委根据全市统一部署,会同兄弟委办,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具体有:
1、深化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使命,聚焦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发现、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面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海洋、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规划了18平台方向。目前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生物医药、石墨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类脑芯片等6个平台已启动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以微工院为例,其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已有各类客户近30家,与intel、住友等大型mems厂商开展密切合作,有望成为全球第三个先进的硅光子研发中试平台,成功吸引一批硅谷团队和顶尖人才来沪,孵化培育了若干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平台所在的嘉定区也因此受益,正在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2、强化研发基地对新兴技术应用推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等科研条件布局,形成使命导向、创新协同、功能分层、机制创新的研发基地体系。通过研发基地带动产业技术应用和推广,重点突破工业物联网、超导技术、智能装备产品、智能制造集成、机器人等核心技术,开展了智能工厂、智慧生产、智能服务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大生物医药、海洋科技、再生能源、燃料电池汽车、现代农业及食品安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公共交通与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的布局和成果推广,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3、优化完善新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发展环境。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实际需求,深化政府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在管理运行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既体现公共科研属性,又注重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在投入模式上,发挥市区联动效应,对功能型平台的财政资助资金由市、区两级共同安排;试点“机构式资助”方式,扩大经费的自主使用权,探索财政资金投入退坡机制。在考核机制上,以合同形式约定科研基地建设目标、内容、财政资金投入和评估考核指标等,委托专业机构考核评估,将对科研基地的前补助改为后补助,以体现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在政策扶持上,完善企业创新发展扶持链和科技金融扶持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孵化创业、财税政策和科技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多途径,加大对于科研基地溢出人才、企业的扶持力度。
4、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人才高峰工程。面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在国家有需求、上海有基础的重点领域,依托科研机构、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资金投入量大、协同效应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已启动硅光子、人类表型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样机等三个专项。与此同时,围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组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突出“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按照“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的路径,探索人才政策改革,已初步形成一批高峰人才支持计划。
5、依托科研基地和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发展一体化。常态化、机制性推动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的要素联动、协同攻关和生态共建,通过实施一批区域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生态共建项目,强化区域产业联动和创新协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创新要素联动上,上海与浙江等兄弟省市积极促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探索“科技创新券”在大型仪器、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创新全领域的通用通兑机制,推动上海研发基地资源的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在创新攻关协同上,聚焦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生态治理等领域,集中区域优势创新力量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在创新生态共建上,上海将与嘉兴、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共同打造国际创新带,依托微工院、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平台,在浙江、江苏等地共建创新示范点和成果转化高地。
三、补足短板、拉长强项,努力在一批关键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科研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与全社会日益高涨的创新需求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重大原创科研攻关能力较弱、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不足、科研基地资源分散重复未能得到根本改观、科研计划和经费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科研投入与新型科研机构发展规律存在一定脱节等问题和不足。
“提案”针对上海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需求,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举措,不少已经在上海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进行了实践,不少可以作为上海下一步工作着力推进的方向。结合本提案的重要建议,下一步,市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推进新型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培育建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积极探索推进,建议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在市领导的带领下,各相关部门形成协同推进机制,共同推进本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布局和新型前沿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二是用好上海本地资源优势。选取典型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本市已有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盘活存量,打造增量,真正实现资源集聚和整合,以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为载体,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依托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选取典型重点领域,建设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通过强化创新资源、人才团队及基础设施整合,加快推动区域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是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针对新型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聚焦关键环节,深化系统设计,以重大任务和质量绩效为导向,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机构投入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有效集成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感谢九三学社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6月14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