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制造”抢占话语权和主动权
2018-6-19 16:50:00发布98次查看
先进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嘉定,无疑是“上海制造”的主战场,“嘉定制造”的亮点不仅在于“量”,更在于“质”,提高质量品质,关键是标准。
近些年,区内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以求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目前全区有超过50家企业参与至少1项国际标准,7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这其中,不乏衡量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水平的“安亭指数”这样重量级的行业“风向标”。
“安亭指数”成行业“风向标”
以一个镇来命名一个指数,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安亭指数”的横空出世,对提升这个工业重镇的影响力,作用不言而喻。对嘉定来说,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进程中,“安亭指数”的出炉,无疑在软实力提升方面增添了重要一笔。
去年年底,首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在安亭举行。会上发布的标志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水平的“安亭指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安亭指数”项目由中国汽车企业创新评价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汽车评价研究院组织实施,并得到了国内汽车产业和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顶级智囊团队和学术机构的支持,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汽车技术与战略研究院等。
为何选择安亭?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表示,安亭不仅有上海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还有蔚来汽车这样的新兴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都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如果说,以前汽车创新看底特律,如今则要看安亭。”他透露,今后每年12月都将在安亭举办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并在会上发布当年度的“安亭指数”。
在李庆文看来,虽然中国已是全球产销第一的汽车大国,但创新尚未真正成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更缺少引领全球汽车创新的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主体强则整体强,我们希望借助‘安亭指数’的发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据李庆文介绍,“安亭指数”由创新“金三角”构成,即创新投入、经济产出和技术结构,“首先需要看企业的创新投入,包括人才投入、研发投入等;投入后必须创造价值,经济产出就是企业的利润和销量;技术结构对企业来说就是先进技术的比重,如重大技术奖项、高能专利、新能源汽车数量等。”
在世界范围内,对企业评价有多种视角和维度,但聚焦车企创新方面的评价尚未出现,考虑到汽车产业资金密集的特点,在核算创新投入和经济产出时,“安亭指数”以3年为周期,即采用企业3年的平均数据。
评价期间,有关评价的信息不公开,不通知被评价企业,不接受企业赞助,被评价企业不能答辩和复议;评价以指数数值大小为唯一标准,不受任何外力影响;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供政府部门参考。
参与评价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中,包括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杨、清华大学汽车技术与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等政界人士和行业专家。他们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中心等公布的数据以及上市企业年报等,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生成“安亭指数”后敲定最终排名。
从一路跟随到逐步引领
行话说
三流企业做产品
二流企业做品牌
一流企业做标准
制定“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引领行业的不懈追求。以中国高铁为例,2012年起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中国标准”研制工作,在复杂地形、多变气候中淬炼出的“中国标准”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国家所采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内企业认识到掌握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性。据区市场监管局不完全统计,嘉定有超过50家企业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其中包括至少1项国际标准以及7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上海市地方标准。
“狭义来说,标准就是一份文本,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产品是否合格,取决于是否达标。”区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标准不仅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还能提升产品质量和行业地位。”区内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的企业名单里,几乎都是行业龙头企业,如上海连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就在大企业忙着抢占标准时,中小企业却有不同态度。“不愿意制定标准,就是觉得不划算。别看一份文本只有几十页,却要耗费两三年的时间,还不如抓紧时间赚钱。”这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心思。
如何鼓励这些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
嘉定多管齐下,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去年,嘉定设立标准化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用于各级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以及参与标准化成果奖评选。据统计,去年扶持总额达100多万元。
标准怎么做?专家来支招。
去年起,嘉定建立了标准化专家库,为企业出谋划策。此外,嘉定还启动了“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选取了部分优秀企业,由专业人士手把手指导,瞄准国际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提升活动。
如今,由嘉定企业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各级标准数量逐年增加,不少企业正在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上海汽研”参与20多项标准制修订
什么是标准化工作?
位于安亭的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研”)具有发言权。在这里,小到一个制动软管、大到一辆整车,都要接受各种检测,每年测试的整车就达2600余辆。
“如果追溯至前身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时期,作为国家级第三方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我们服务于机动车标准化工作已有30多年历史。”“上海汽研”标准化部门负责人说。
多年来,“上海汽研”一直是全国汽车标委会摩托车分会和灯具及灯光分会、全国四轮全地形车标委会以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委会的秘书处承担机构,2011年以来负责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各类标准20多项。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专家组成员,“上海汽研”长期参与WP.29(开展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调和统一工作的国际组织)国际标准化会议,从事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关注。截至今年2月,上海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6.5万余辆,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必须由相适应的标准来规范和引导。2011年—2016年间,“上海汽研”共制修定11个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地方标准,其中“上海电动乘用车示范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政策规范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上海汽研”还参与规划了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体系,启动了多个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起到了技术引领作用。比如,“上海汽研”负责起草的“新能源汽车城市停车智能引导系统技术规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泊车技术的应用,一旦获批通过,将为具有无人驾驶特征的自主泊车技术提供标准法规支撑。
除了组织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之外,“上海汽研”还参与了全国汽车标委会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工作。以牵头制定的“盲区监测系统测试”标准为例,通过交通事故统计、大数据分析、场景测试、系统验证等方式方法,“上海汽研”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在自动驾驶过程中的盲区范围、驾驶时速等一系列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无疑将缓解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恐惧感,助推技术尽快落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