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02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18-6-19 0:00:00发布95次查看
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建设任务核心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双创工作相关部署与要求,市科委会同相关委办局,重点聚焦创新创业主体培育,不断夯实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营造便利化、低成本、专业化,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代表提出的有关创业空间、创业模式方面的对策建议,对今后进一步推荐本市“双创”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打破物理空间局限、建立创业公共平台的建议
目前,上海全市众创空间数量超过500家,超过90%由社会力量兴办,在孵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6万家,覆盖科技类创业者超过38万余名。但诚如代表所说“现有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差异性,许多众创空间无法为创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上海众创空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不再简单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质量的提升,众创空间从初级阶段“为草根创业提供物理空间及交流平台”的简单粗放模式,须逐步走向“提供专业性增值服务”的精细化模式,并加速向“以科技型专业化平台为载体实现资源开放”的协同共享模式发展。
一是推进众创空间“三化”培育及引导。市科委推出了“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从全市众创空间中遴选出优质众创空间,连续3年以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共同扶持,引导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以运营模式、服务业绩和孵化成效引领示范上海众创空间整体发展。其中,“专业化”是指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或上海市创新功能型平台等建设的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研发、数据等资源,聚焦明确的产业细分领域,支撑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品牌化”旨在引导众创空间开展品牌建设和标杆化经营,以建立国内外知名品牌为目标,按基本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国际化”是鼓励海外众创空间走进来,支持本土众创空间走出去,集聚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国际创新创业网络,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来沪创业,推动本土创新型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二是推进众创空间提质增效。“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在培育孵化创业企业,为在孵企业找到解决“创业痛点”的良方。着力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和绩效,坚持量质同抓、重在质量提升,坚持软硬同建、重在软件建设,以服务众创空间提质增能为主线,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通过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在开展政策宣传和创新辅导等,促进众创空间对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提升孵化服务效能。
三是提升众创空间的成果转化功能。“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体现在技术孵化服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功能,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研发咨询、概念验证、工程熟化、技术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加强众创空间与其他科技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市场化、专业化,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情报、法律咨询、技术转移、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等的科技服务业。
二、关于政策扶持全面覆盖,创业服务精准高效的建议
围绕创新创业主体需求,注重政策的叠加效应,构建创新创业全链条体系的政策服务体系,通过委办局协同、市区联动,引导科技服务、金融资本等各类机构广泛参与,着力科技创新,致力于营造公平、开放、便利化的综合营商环境。
一是围绕各类创业群体、各个创业阶段、各种创业类型建立创业服务政策体系。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需要,市科委建立完善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链;市人保局形成了面向初创企业的创业贷款担保和贴息、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等的政策扶持链。为更好的扶持创业团队,针对团队项目财政资助流程比较长、获得资助不太及时,造成一些优胜团队因资金紧张而间接导致创业失败的情况。市科委在加快财政资金拨付速度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团队所在的众创空间先垫付资助资金投入创业团队;并与 hyper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realstock/company/sh600000/nc.shtml \t _blank 浦发银行 合作,由浦发银行以贷款方式,把资助经费转给相对缺乏自有资金的众创空间,等到年底财政经费拨付后,相关单位再完成后续流程。同时,最大程度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国家普惠性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7年,与科技创新有关税收减免政策覆盖企业数达12459家次,同比增长22.91%,减免税额合计264.41亿元,政策兑现力度居全国前列。2018年,我委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二是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体系。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汇集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创造更多与学术界、产业界对接的机会。坚持对立项结果的公示、公开制度。在技术评价基础上,引入“路演”等市场选项机制,以专业投资人的视角评选企业项目的市场潜力。建立完善比赛规则,形成《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分赛点管理办法》,对于有科研计划项目实施不诚信的企业,以及对评审过程中违反评审规则的专家等,建立“黑名单”制度;结合以往信访和参赛企业的建议,2018年探索“双向评分”机制,参赛企业可对赛点和专家进行点评。针对“上海市创业新秀评选”活动制定了严格的参赛规程,实施了规范的参赛流程,包括:由各区初评推荐参赛对象,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复赛,通过项目路演和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决赛,通过层层严格把关,确保评选出的典型是切实优秀的创新创业者。
三是完善创业见习政策,增强创业实践的能力。本市对创业见习基地的进入门槛有原则性的规定,即: 经营状况良好,管理较为规范,社会责任感强,能够提供综合管理、 项目策划、 企业运营、 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岗位。在 2017 年调整完善创业见习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孵化功能比较健全、成效比较明显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空间成为创业见习基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见习工作的管理,要求各区在发展见习基地时,严把进入关,让更多确实具有较强带教能力的单位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见习服务。
四是完善创业服务系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市科委搭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型功能平台等各类功能型平台,提供创新创业企业、团队专业化研发资源和孵化服务。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面向行业创新项目及创业团队,通过核心装置提升研发和中试服务能力,提供前沿性技术研究、设计、工程化测试与验证、以及创业孵化与投资等服务,培育了矽睿科技、磁宇信息、芯晨等创新型企业和mems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拓展丰富创新创业服务形式与渠道。市经信委正牵头建设 “上海市企业服务云”网上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政策知识库查询和服务资源库查询,促进创业服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10类服务市场化对接,并梳理汇总了相关委、办、局涉及创业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共253项政策和147项由政府提供的涉企公共服务。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开发了“海纳百创”微信服务平台,整合政策服务资源,开发了创业资讯、创业服务、创业活动三大功能版块和若干个子功能模块,创业者可以在服务平台上查询市、区两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线接受专家指导以及查询有关第三方社会机构的服务信息等。
三、关于鼓励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青年大学生是上海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群体,据统计研究,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人群中高峰年龄为36岁,31-36岁是“创业主力军”,14.1%的参赛者拥有博士学历,19%的创新创业团队或项目负责人拥有留学经历,体现了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征,创业形态模式多元发展。
一是为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提升加速。开展企业住所登记改革,制定出台了《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办法》,允许一些对经营场所依赖性较小,不需要独立的办公地点的行业,使用区政府指定的集中登记地作为企业住所,试行“集中登记”;扩大区政府制定住所政策的自主权,授权区人民政府在《办法》的框架下制定本区内的登记管理细则,对本区住所使用证明和集中登记地规范服务、加强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解决新兴行业“身份认证”困难。市工商局、市发改委等六个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完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的意见》,建立部门间联动,统一各部门新兴行业分类标准和经营范围及名称规范用语标准,为新兴行业企业准入提供了便利,并出台了第一批225个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为本市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和成长创造条件。
二是鼓励和宽容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市人保局积极调整完善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出台了包括创业培训见习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青年大学生初创期社保费补贴、创业贷款担保及贴息等一系列政策。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模式,针对青年人需求,提供创业能力测评、创业政策查询、 专家咨询指导、创业园区推荐、主题服务活动等公共创业指导服务,成功帮助6000多名青年成功创业。
创新创业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过程中有许多是新生事物、新兴业态,且在剧烈变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遇到的很多问题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从政府各管理部门来说也难以照搬现成经验,必须用新的理念,大胆改革、创新探索,调动各种创新创业的力量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展。在这过程中也希望一如既往得到代表的关心支持,给予意见建议。
感谢您对上海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5月25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