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做好人才集聚培育服务大文章
2018-6-19 16:30:00发布95次查看
全国文明城区嘉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八百年疁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路人才汇聚嘉定、投身嘉定的发展建设大潮之中,使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嘉定区各单位牢牢把握厚植人才优势的基本导向,努力做好人才集聚、培育、服务的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新一轮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深入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人才集聚不拘一格揽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嘉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嘉定广泛吸引各类人才,以开放的怀抱姿态迎接四方才俊的到来。
强机制,引才“轻装上阵”。嘉定新城(马陆镇)建立“新城四海群英会”,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牵头、组织运作、人才主导”的新型管理模式,助力人才由“零星分散”向“抱团集聚”转变,通过“以才引才”的“朋友圈效应”,积极宣传引才政策、创新创业环境等,“磁吸”一大批“高精尖缺”人才落户。南翔镇依托“上海银南翔人才服务社”,充分整合人才中介组织和咨询服务机构的有效资源,不断加大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力度,通过开发“实践基地”等引才项目,鼓励留学海归人才来翔创业,并依托其亲缘、事缘及地缘,推进青年优秀人才集聚,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对招才引智工作的助推作用。区卫计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引才双轨制,主动走进市级医院规培基地,推出线上现场联合招聘,创新出台医学院校毕业生吸引政策,同时注重探索优化卫生人才柔性引进、规培生培养、边远社区倾斜等新机制,持续强化卫生人才引进力度。
强平台,放大“磁吸效应”。安亭镇主动对接同济大学高校资源优势,依托“环同济创智城”,祭出“校友经济”的高招,发挥“泛高校校友联合促进中心”的品牌效应,将人才“朋友圈”进一步延伸为聚合反应的“化学容器”,中心已吸引30多所名校校友会签约入驻。江桥镇重点以产业园区为基地,充分利用现有东锦“侨帮侨”创业孵化器、中科智谷、北虹桥金融产业园等各类创意园、工作站等基础设施和平台资源,实现人才、智力、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嘉定工业区依托嘉定高科技园区的“国家留学人员嘉定创业园”“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平台,通过园区探索出的一套“零成本 天使 孕育”的育芽服务模式,让嘉定工业区成为海归回国创业的“凤凰巢”、企业自主创新的“策源地”。
强活动,焕发“双创动能”。嘉定新城(马陆镇)以每年精英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周为契机,打造“智汇新城”系列活动品牌,通过“葡萄架下话发展”企业家沙龙活动、“企业家与初创期人才”座谈会、“国际大学创新联盟北美理事单位”座谈会等各类活动焕发引才新动能。区侨办联合育成中心举办“创业中国”大赛,着眼海归、留学生及海外华人等高素质创业团队,设立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大赛区20个海外城市站点,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中科院的技术支撑、众多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为广大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搭建平台。区科委以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流为主旨,通过一年一度的科技博览会,“牵手”精英人才活动周,举办各类成果对接、展览展示、峰会论坛、活动大赛等项目,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更加融合。团区委积极承办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节能环保单元赛,通过导师授课、实战训练、现场互动等环节全面扩宽创业者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社会化招募方式组织开展嘉定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服务各类创业青年超500人次。
暖心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引才聚才更要爱才留才。近年来,嘉定以各类暖心服务,为人才专注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让人才在嘉定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无后顾之忧。
聚焦“一公里”问题,打造组团式服务。南翔镇健全党政班子领导联系走访人才机制,确保重点企业人才走访全覆盖,同时结合“零距离交流、组团式服务”活动,积极开展“人才服务企业行”活动,加强与各类人才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先后为企业及企业人才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300余件次。外冈镇统筹园区人才服务站的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多点”的服务网络,根据园区及企业需求,让服务走出站点,将服务功能延伸到企业中。建立一支“人才服务站 人才服务联盟 志愿者”的人才服务队伍。区人社局注重将“科创企业和人才”作为“零距离服务”的宣传重点,坚持“三走进”政策宣传服务活动,向服务对象提供“近距离、面对面”的人事人才服务,按需完成科创人才政策专场培训,为科创人才提供最直接、最准确的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聚焦“一分钟”问题,打造便捷式服务。江桥镇通过“投资江桥”微信实时发布人才政策和各类人才申报通知,做好政策解析。通过新开设的“江桥企业服务APP”作为线上政企对接桥梁,实时为企业解疑,并对接到相应部门进行精准服务。菊园新区建设网上人才社区“创闯嘉园”,依托“创闯嘉园”微信服务号,着力打造“菊园科技企业线上服务平台”,对辖区内科技企业的咨询、问题、建议快速响应,不断完善菊园整体营商环境。区科委聚焦人才出行交通难题,积极与上海驿动公司沟通协调,从线路的走向设计到车辆停靠站点的选定反复讨论、科学研究,基本实现科创中心核心区科研院所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轨道交通11号线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无缝对接”问题。
聚焦“一层纸”问题,打造贴心式服务。在住房保障方面,区人社局以精准施策、需求导向、破除障碍为抓手,积极构建以购房货币化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和创客客栈补贴的核心的“四位一体”人才住房工作体系,投入资金近一个亿,分层分类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在生活娱乐方面,外冈镇通过联合嘉定百合书苑文化艺术推广中心合作开展的“百合课堂”,聚焦企业人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园区内的企业及人才提供茶艺、插画、剪纸等各类艺术课程。在事业扶持方面,区经委建立区大数据产融合作服务平台,最大程度聚合产业、金融、政策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无缝对接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建立网上融资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对接。在服务社会方面,嘉定镇街道积极引导青年人才参与社会服务以及文明城区创建等重要工作,更好体现自身价值,有效增强成就感。
人才培育借势借力借脑
近年来,为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嘉定借势借力借脑,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借“势”,因地制宜。嘉定镇街道聚焦区域内大量金融青年人才”,构建层次丰富、常态长效的金融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创新创业金融人才周主题活动、银地交流沙龙、新媒体联席会议等举措提供充分交流展示、技能培训的机会,促进银地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开展合作。新成路街道突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新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社区建设与管理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先后开展了课题调研、成功案例交流、公文写作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华亭镇通过评选一批谙熟农事、善于钻研的骨干人才为“华亭十大匠心农人”,充分发挥其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区发改委聚焦当前产业现状,精准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出台《关于开展以“嘉定工匠”为引领的高技能人才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两高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行业,培养选树一批多层次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借“力”,联动协作。安亭镇发挥汽车产业优势,重点与区域内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探索专业人才共育模式,在整合汽车人才渠道资源、加强汽车人才资源开发、构建汽车人才培养平台、组织汽车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汽车人才合作与项目对接,开展“高端人才领航”、“智库共享”等人才工作项目,促进产业需求与人才项目有机融合。真新街道依托“内部可控与外部可用”两种资源,建立联动人才信息网,打造区域人才蓄水池。成立3131园区电子商务学院,联合沪上知名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培育和定岗培训活动,加强网络营销的知识储备,逐步将人才培养从“外部推动型”转化为“内需拉动型”。菊园新区先后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师大天华学院等开展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培养新模式,为企业搭建本土人才培育平台。区农委大力实施“外智惠农”工程,引入交大农学院“翼计划”项目落地嘉定,为青年人才培育增添一股新力量。
借“脑”,传帮接带。徐行镇整合资源,开设中科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嘉宾老师描绘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帮助项目选育和产业化外部资源对接,为课程提供专业咨询,通过现场讲解辅导,全面链接真实的创业资源,使广大学员真正融入创业实践过程,真切地通晓“创业之路”。嘉定工业区成立“工业区工程师(技师)学院”,特邀“嘉定工匠”朱士昇开设“PLC编程”培训课程,将理念附于案例中传教给团队成员和学院学员,将反复实验中得到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园区的新一辈青年学徒,诠释着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区国资委开设“董事长论坛”,系统学习和巩固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创新管理思维和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区教育局组建教育系统双名工作室,由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领衔,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本区教育高端人才培养梯队,推动名校长名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