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回眸
2018-6-17 5:30:09发布90次查看
早在民国35年(1946年)7月15日,国民政府举办的都市计划总图草案首次座谈会上就有建议提出:“浦东应添民用飞机场以利发展”。
40年后,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所制订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浦东机场的位置规划在浦东川沙县蔡路乡一带。
在1992年修订后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浦东机场场址改定于浦东川沙县城东南江镇乡一带。后经地质勘探,发现该场址北部有死火山口,故又将场址南移了4.8公里。
1994年,经民航咨询公司论证,即将兴建的浦东机场场址与拟在奉贤县辟建的空军泰日机场飞行空域冲突。1995年4月,经中央军委领导协调,空军机场迁建他处,以保证新建浦东机场所需的飞行空域。
鸟类活动是浦东机场选址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机场未建前是鸟类常栖之地。为避让候鸟,一部分专家建议将场址移至远东大道的西侧,但按照此方案飞机噪音将严重影响原川沙县和南汇县及周围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并将极大限制机场今后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根据国际上许多沿海城市机场建设逐步向滨海化发展的趋势,建议借鉴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和中国香港新机场等采用围海填滩建成的经验,采取促淤造地方法解决发展用地,既可大量节约宝贵的农田和减少飞机噪音对城镇环境的污染,又可改变机场东侧滩涂鸟类生态环境,达到“驱”走鸟类的目的。
经充分论证后,决定实施该方案。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实施该方案需要拆除该地区防汛主塘人民塘,并在人民塘之外建一个满足防汛标准的新海塘。机场建设指挥部再次邀请水利专家、主管部门反复研讨,制定出加固新建圩防汛堤和构筑促淤坝的组合防汛工作综合方案。1996年6月,防汛工程完工。
此举使浦东机场场址整体东移700米的方案终于得以实现,少占西侧农田7488亩,少动迁居民5000余户。通过围海促淤造地,机场面积又增加了约18平方公里,使机场二三期建设用地有了保证。
为补偿机场场址对鸟类生态造成的影响,机场指挥部在长江口第三代沙洲九段沙上种植芦苇和互花米草,加强固沙,促进淤积,既吸引机场附近鸟类,达到“驱鸟”保证飞行安全的目的,又保护鸟类的生态环境。
立项
1996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同意新建浦东国际机场的批复》,同意新建浦东机场和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一期工程建设飞行区按4e等级标准设计,航站区按满足2005年旅客吞吐量要求设计。1997年8月10日,国务院第166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机场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9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并挥毫题词“建设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港”。
1997年10月15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奠基仪式。
一期工程施工
飞行区工程
浦东机场建设遵循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总体规划按4条平行跑道、满足年旅客吞吐量7000-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0万吨和年飞机起降32万架次的运行要求制定的。1996年9月20日开工,1999年4月25日竣工。
航站区、货运区工程
浦东机场航站区设计方案以法国巴黎机场公司(adp)建设工程设计部和索德尚金融公司(sode finane)提交的海鸥展翅为主题作为实施方案。1997年1月10日航站楼及总体工程开工,1999年7月25日全部竣工。
航管工程
航管工程主要由航管楼、塔台、二次雷达站和10座导航台组成。1996年10月开始,历经规划、设计、土建建设、设备比选采购、工艺安装调试、空地校验,于1999年6月完成。
供油工程
供油工程由机场内工程和机场外工程两部分组成。1997年3月5日开工,1999年4月25日竣工。
一期工程竣工
1999年3月,浦东机场一期主体工程及绝大部分配套项目完成。同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试运行。
1999年6月20日-7月8日,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派出“空中国王”b-3581号校验飞机成功对浦东国际机场无线导航设备和助航灯光系统进行了校验飞行
1999年8月17-20日,召开了浦东国际机场第一期工程初验会议
二期工程及后期扩建
二期飞行区及配套设施工程按4f类飞行使用要求设计施工,2003年4月正式开工,2005年3月11日,正式通过民航行业验收。同年3月17日,该机场第二跑道启用。
2008年3月26日机场扩建工程第二航站楼及第三跑道正式通航启用。
2015年3月28日机场第四跑道正式启用。浦东机场现拥有两座航站楼,三个货运区,四条跑道,218个机位,其中135个客机位。
来源:民航局档案馆
编辑:陆二佳
审核:王丽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