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沈永昌、陆庆平6月16日报道: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居住在沪浙交界浙江省平湖市独山港镇周圩社区的居民,夫妻成双或拖儿带女,早早出门赶往相邻的金山区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那里早已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居民们搬桌端凳做足了准备,迎接来自浙江的老邻居、新客人。
舞龙队
金山卫镇与独山港镇地缘相近,生态相类、人文相亲,长期生活在裴家弄和扶王埭的居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以裴家弄来说,那时近300户居民中,有100多户是上海户籍,浙江户籍居民近200户,他们混居在一个村落内,居民裴连根家就因堂房在上海、厨房在浙江而成为美谈。
旱龙舟
现今,随着环境的改善,两地居民分别搬迁到居民小区,但交往渊源并未中断。尤其是今年,长三角合作天时地利人和,金山区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政府间合作密切的同时,民间交往愈加频繁。于是,两地一拍即合,一场热热闹闹的端午文化走亲活动在金山卫金康社区开展起来。
包粽子
金康文化活动中心门口,旱龙舟、做香袋、点雄黄、包粽子、腌咸鸭蛋等端午民俗体验吸引了众多居民。66岁的周圩居民周美珍心灵手巧,一个个粽子包得“方轮出角”,四角粽、三角粽、小小香袋粽,让好多年轻姑娘现场拜起了师傅。周美珍出生在金山卫八二村,后来嫁到浙江白沙湾,现居周圩社区,这次回娘家走亲,让她感到特别亲切。
点雄黄
作为老百姓自己的盛会,两地居民都拿出最好的节目奉献给乡邻乡亲。东道主金康社区出动了康馨舞蹈队、康乐合唱队、康乐音乐队三支文艺骨干队伍,5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退休农民,涂脂抹粉、披红挂彩,拉开了游园活动的序幕。游园队伍中还有红红绿绿的串马灯队、彩衣队和蚌壳队等,一路行进、一路欢歌,热闹非凡。其中,来自独山港周圩社区金丝娘桥舞龙队格外醒目,由15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舞龙队,把一条彩龙舞得活灵活现。据介绍,舞龙队的15名队员中,独山港周圩居民8人,金山卫金康居民7人,舞龙队成立18年来,周圩的蔡婉华负责浙江队,金康的瞿志梅负责上海队,他们不计报酬,没有经费,自发组织活动,为乡亲们带来不少欢乐。
表演唱《八老太种试验田》
这次文化走亲的节目都由两地居民自编自演。康馨舞蹈队的表演唱《八老太种试验田》是40年前的一个老节目,反映了八二大队8位老太科学种田的故事。演员现场还原了当年艰苦创业、科学种田的场景,使观众们深受感动。独山港镇演出的情景剧《逃难经》,更是勾起83岁金山卫八二村老党员黎伯泉的回忆——1937年十月初三日寇侵华在金山卫登陆,一家人离乡背井逃难在外,哥哥病死在路上,老人眼中饱含泪水。当平均年龄65岁的20名康乐合唱队成员唱响《金康社区之歌》,八一村12位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妇女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幸福如歌》,老人的思绪才回到眼前,脸上露出了笑容。
打莲湘《中国美》
独山港镇周圩社区文艺队演出的打莲湘《中国美》由焦华英领御主演,50多岁的她出生在金山卫永久村,30年前嫁到浙江金桥村。这次回娘家表演节目,她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给哥嫂打电话,邀请娘家人去看她和姊妹们的演出;而哥嫂也邀请她和姊妹们,观看完演出后,一起来家里吃饭。今天的舞台上,焦华英和她的姊妹们表演得特别认真,台下的哥嫂和邻居们更是打心眼里高兴,因为他们就是“沪浙两地本是一家人”的最好诠释。
居民们在史料图片展前追昔抚今
文化走亲的“重头戏”是金康文化活动中心内的一个大型史料图片展,唤醒了两地居民的共同记忆。300多幅图片展示了杭州湾北岸沪浙两地居民共同经受抗战苦难,解放后共同艰苦奋斗、围海造田、建设美好家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的明显变化。此外,当天的活动上,上海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和浙江独山港镇周圩社区还进行了共建结对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