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浦东新闻

泥城小学深研“魅力芦苇”校本课程二十余载

2018-6-15 0:00:00发布89次查看

  与自然界的不少植物相比,芦苇显得质朴无华。浦东东南隅泥城镇的一所百年老校里,芦苇却成为了校本课程的“主角”,并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浦东新区泥城小学举行“魅力芦苇”校本课程区级展示活动,小小芦苇在课程中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

  始建于1911年的浦东新区泥城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革命老校。泥城镇紧挨着芦潮港,那里有大片芦苇,在革命战争年代,一片片芦苇荡曾见证了“红色泥城”的硝烟和战火。而如今,芦苇又成为学校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重要抓手。

  该校“两类课程”负责人徐春红老师介绍,1995年,时任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美术学科教研员的瞿剑宛,带来了“乡土材料芦苇进美术课堂”的课题,从此芦苇“走”进了泥城小学的美术课堂。后来,以芦苇为载体的课程从美术课延伸至其他拓展课,该校编写了校本教材《魅力芦苇》。这套教材分低、中、高年段各一册,每册包括“生态芦苇”“工艺芦苇”“风情芦苇”“艺术芦苇”四个单元,内容设置呈递进态势。结合这套教材,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在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识芦苇,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在区级非遗项目芦苇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庄金生的指导下,学编各种芦苇工艺品;在聆听和芦苇相关的革命故事中,激发爱国热情;在一首首诗歌里,体会芦苇的文化。

  《魅力芦苇》课程的校本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2016年,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陈久华和张秋华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泥城小学“魅力芦苇”探究型课程纲要》出炉。这份《纲要》详细列出了各年龄段学生的能力目标与表现水平的特点;基于纲要,老师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更关注学生观察提问、倾听表达、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时下大热的STEAM课程理念也被引入其中。当天展示的一节公开课上,周丽老师带领五年级学生围绕自制“芦头帘子”的通风、遮光性开展探究。“我们组的芦头帘子用的是传统编织方法,考虑通风,采用了又细又结实的绳子。”“我发现,家里的竹坐垫由粗细不一的竹子编制成,受此启发,我们组制作的帘子也采用了粗细间隔的方式。”……经过探究,学生们得出结论:帘子上芦杆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遮阳与通风的性能。

  活动当天,“浦东文化遗产‘芦苇编织’传承教育基地”在泥城小学揭牌,同时被浦东教发院教师发展中心命名为“浦东新区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联盟学校。”校长董佩英表示,学校以芦苇为媒介,通过校本课程的跨学科实践赋予学生多样的体验,并让其感受芦苇坚韧自强、朴实向上、物尽其用的内涵,“我们鼓励每位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力争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绽放独有的魅力。”她说。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