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产业要素和平台 做大文化装备市场 刘海英:文化科技融合的最佳体现
2018-6-15 20:15:29发布90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奚亮、唐风立6月15日报道:“文化装备产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实践工具。为加快文化装备产业的建设与各相关领域的融合创新,为期三天的2018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于今天上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文化装备”具体指什么?举办文化装备博览会的意义在于哪里?能为上海带来啥?东方网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改办主任刘海英。
据悉,本届展会吸引了130余家中外参展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及地区的知名文化装备及技术的设计制造商、服务供应商、集成运营商集中展示了ai、vr/ar、超4k高清、超流明投影、柔软led屏、万能光影、3d打印、全息成像、沉浸球幕、智能演艺装置和活化情景、云计算遥控、多平台流媒体播出等最新技术及应用。
“文化装备产业是上海重点支持的8大文化产业之一。”刘海英告诉记者,“上海的文化装备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次展会就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2017年12月,上海召开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应声落地,旨在不断提升文创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针对文化装备产业制定了《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其实,文化装备就在我们身边,从公共空间到舞台,从演播室到电视……刘海英告诉记者,上海缺少文化装备产业的大型企业,但文化装备的市场巨大,特别是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文旅项目、灯光、舞美等领域。
“2018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的举办意义深远。”刘海英说,“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创新的,我们首次把文化装备产业的各类市场要素和平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往年单纯的装备展示,我们希望供应方、需求方、金融机构以及专业人士可以在这一平台多沟通多洽谈。”
此外,作为上海需要打响的四大品牌之一,文化装备展的举办也为“文化品牌”提供了源源动力,更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刘海英表示,文化装备展为一系列文化旅游设施的改造或新建提供了新的要求与参考。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将把高科技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