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闵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七宝的皮影戏、马桥的手狮舞、浦江地区的陈行沪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在莘庄镇也有着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了这些图片,你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了吧——莘庄钩针编结。也就是俗称的“做花”、“结花”。
钩针编结作为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80年代,莘庄镇有13万人熟知并以此为生计。近期,市文广局拟定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公示名单中,莘庄镇更因此技艺位列其中。
信息来源:上海发布
近期,莘庄镇在大调研中却发现,钩针编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大家遗忘,而它的技艺传承也成了老一辈钩针编结手艺人心中最担心的问题。
在大调研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对“钩针编结”技艺传承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时代变迁、观念革新等,导致老人们光有手艺却后继无人
人力成本高、编结周期长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学习技艺者,多为老年人,审美趋势难以跟上潮流。
如何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生不老”的活下去呢?针对大调研发现的问题,莘庄镇为挖掘、保护、传承莘庄钩针编结给予了大力扶持:
深化工作室建设
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莘庄钩针编结工作室,挖掘培养传承人及普通兴趣爱好者,并不断总结创新钩针编结技艺技法。
莘庄钩针编结工作室
创新的钩针编结“花样”
深化本土培训
积极开发本土教材,依托非遗日、传统节日等,推进“非遗”走进校区、商区、社区,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对学员进行授课指导。
还有从杨浦区、宝山区特地赶来学习莘庄的钩针编结的阿姨妈妈们。
有些已经学会编织的老人,自己编织出成品,他们身上穿的衣物都是他们自己编织的哦~
深化产业创新
积极尝试对接时尚行业,嫁接创意产业,结合新材料、研发新技艺,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开拓钩针编织技艺新市场。
上海市钩针编结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创编的一套《56个民族大团结》
《三阳开泰》
钩针编结技艺做出的精美装饰品
闵闵了解到,钩针编结传承人金龙华目前正在制作一副由钩针编织的新创作《金陵十二钗》,预计在2019年正式展出。
闵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声的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文化与梦想,也蕴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更展现着闵行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闵行非遗,莘庄钩针编结的复兴之旅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