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商业”打造产业转型新起点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于2018年6月13日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拉开帷幕。
本次峰会主题为“AI落地,产业升级”,为期三天的峰会以全球人工智能领袖峰会为主论坛,同时涵盖了包括AI国际峰会、AI产品峰会、智能+新服务峰会、智能+新出行峰会、智能+大健康峰会、智能+教育峰会、智能+零售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在内的八场分论坛。
峰会上,由长宁区发起的“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积极对接上海“四大品牌”的布局,依托“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产业联盟,组建产业服务群,提供产业集成服务,让企业在长宁安居乐业。
根据《长宁区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长宁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技术与应用融合,加快人工智能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其中,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知名龙头企业集聚发展,长宁区将对相关入驻长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楼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50万元、最长连续三年的办公房租补贴。此外,对获得国家、市级项目资金扶持的人工智能项目,单个项目累计匹配扶持金额最高可达500万元,并设立长宁区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基金。
此外,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2018AI-WIN)也于峰会上正式启动,大赛将以“启迪智能,启航未来”为主题,从全球挖掘人工智能优秀项目为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大赛将分为四个赛道,分别围绕人机交互服务、人工智能医疗、无人驾驶和智能机器人展开对垒。根据计划,大赛将于2018年6月至7月间依次进行各赛道赛事,决赛将于8月举行,9月开始优秀团队路演展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王曦: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
人工智能概念自1956年提出后,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由感知神经网络发明推动;第二次由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的提出作为驱动;第三次则是以“深度”的提出作为开始,由大数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共同促成。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以下全新的特征,即深度学习、跨界学习、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但眼下我们迎来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与前两次存在重要不同,如今人工智能产业正得到更多核心技术与核心应用技术的支撑,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更为坚实、更加可持续。
目前,人工智能的核心硬科技包括集成电路、类脑智能、物联网等。其中,集成电路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超强算力、海量存储、智能感知;类脑智能通过借鉴人脑运行的原理、信息处置机制,为人工智能提了供新动力;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信息连接的基础和载体。这些技术突破,将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将成为国际智能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带来新机遇。有一点值得注意,信息技术需要与各领域的技术资源协同并行,共同把握历史机遇,尤其要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这样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坚实的基础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聚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
未来有四大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首先是未来网络,以通信为载体,由万物互联产生变革,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是未来智能,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将带来工作生活变革;第三是未来媒体,交互、虚实相结合的信息变革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最后是未来生命,这涉及人们认知思维载体的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脑科学能把人们的思想记录下来,联合后成为通信工具,帮助人们实现交互认知。
但依靠传统学科推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的体现是在认知领域,而目前我们的技术只能做到感知上的“智能”。目前,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等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制定“脑计划”,探索脑科学的秘密,包括研治人类大脑成像的技术和机制、统计大脑的细胞类型等等。大脑细胞有800多亿个神经元,但我们却不清楚它们是由哪些类型组成,因此要建立大脑的结构图片。能否把神经科学实验与模型统计、信息技术结合,进行神经计算的研究,这是当下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意向。
因此,“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聚焦“脑认知”,因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表现一定是主动的,从认知到决策、控制都智能化。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I.Jordan(迈克•乔丹):学会利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并不能解决所有事,甚至会增加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更充分地了解到,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个新工业里的新技术。
举个例子,计算机可以采集数据,通过运算完成很多事,但目前计算机还不能理解世界。如果计算机只是看数字,同样也不能够理解人们的言谈举止。因此,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领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机器学习已经趋于成熟,但远没有到达扎实和改变世界的程度。
这里要特别指出,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没有哪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把所有研究做完,两年前我来到中国,发现很多学生在研究最前沿的技术,说明谷歌、硅谷已经没有秘密了。所以我不认为人工智能领域会存在技术垄断。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不想被人工智能替代,未来的就业方案是让所有人都学会编程序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比如我们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音乐,做音乐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但是通过分析、利用收听音乐的用户信息等数据去完成进一步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利用人工智能。
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副主任邢波:培养让人工智能落地的思维方式
一些已经能够与人类大脑抗衡的算法,使得人们误以为我们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将被替代的恐慌感。这类人工智能可以翻译成“魔术师”,给人近乎魔幻的感受,但细究它们的应用价值,其实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部分高调展示其功能的人工智能,背后包含了许多不可靠性,这类人工智能往往没有突破原始的技术密集型形态,还不算真正靠谱的人工智能。什么才是“靠谱”的人工智能?我们目前缺乏的不是算法或更多数学知识,而是缺乏将人工智能视作一个工程领域,并用工程手段的思维方式和规则使人工智能落地的思维体系。
希望人们能将人工智能视作一个朴实的科学领域,而非一件炫酷的艺术品。因为究其本质,人工智能应该通过符合工业流程、工程标准、可被重复、可被理解的方式进行利用,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构建丰富应用场景
长宁区提出“精品长宁”概念,目标建设全球城市的国际精品城区。作为国家第一批经济开发区之一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在地,长宁国际化程度高、互联网产业发达,具备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并在上海率先制定区级产业指导目录。
目前长宁已确定“3+2”的产业格局,包括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等三大重点产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两个新兴产业。近一年来,长宁积极关注并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人工智能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拥抱人工智能,长宁将这一重要的新兴产业上升至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长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并发布相关举措,包括提供空间载体、提供政策机制上的服务、重点发展应用场景、协同企业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实现落地,包括智能零售、智能芯片、智能家具,以及精准医疗、个性化教育定制、机器人等等。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未来城市应具备“大脑”
今天人们积极建造的“智慧城市”还不是城市的最终未来,主要仍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好,于是投入大量资金、增添许多硬件让城市变得更便捷,但眼下的“智慧城市”还没有“大脑”。
如同城市需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才能够把今天所有新技术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城市大脑就是未来城市的新基础设施,这是目前许多打造“智慧城市”的地区还未关注的问题。
“城市大脑”的基础就是资源。当一座城市把数据作为重要资源来看待,那么这座城市就会发生彻底改变。无处不在的数据应该成为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也是智慧城市尚未触及的更高一层理念。
有了对数据的认识,“计算能力”对城市也有重要影响。这同智慧城市关注传感器等技术完全不同。通过计算数据,城市大脑将比肩机器智能的“登月计划”,因此当下我们要像规划土地资源一样规划城市数据资源,像重视垃圾处理一样重视数据处理,像提升供电能力一样积极提升城市的计算能力。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
从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以来,在运算方面,人和动物从来不是计算机的对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掌握人和动物在长期竞争中所具备的感知智能和运动智能。虽然目前认知智能还只是人类所独有,人工智能在认知方面和人类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论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各类传感器,还是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其他机械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追赶人类。科大讯飞分析到人类大脑学习的奥秘,认识到它的学习机理、结构、计算机数字化的运作速度更快,从而能实现“超脑”。因此在2014年的科大讯飞年度发布会上,“科大讯飞超脑计划”首次提出,而作为一家技术创新型企业,科大讯飞从2016年到2017年在整个技术投入方面增加了61.6%,在技术团队人数上增长了56%。
人工智能未来将通过三种形态与人类形成长期合作。第一种是由人主导创新性、启发性、从无到有的岗位,而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完成其他工作。第二种即通过类似科大讯飞的产品,借助人工智能来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通过交互智能机器人将知识带到身边。第三种则是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创新。
我们应该相信,在中国,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改变世界的能量。科大讯飞在上海能够作出更多有效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同时利用上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这股创新的力量带到世界各地。
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商业落地仍有巨大空间
亿欧智库以非上市人工智能公司在2018年的预期收入为标准,发布了《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榜单及研究报告》,100家进入榜单的企业分布在12座城市,其中北京有49家,占据绝对优势。此外,上海有22家,排名第二,深圳11家排在第三。其余的依次是广州4家、杭州3家、厦门3家,南京2家,苏州2家。
创业创新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无疑是“人、钱、方向”。其中,“人”即人才,“钱”主要指风险投资,“方向”则是第三方智库、研究机构、媒体等提供的指引。北京在这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剩下的其它城市都各有短板。以上海为例,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越来越夯实,但仍旧需要继续吸引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风投资本、第三方研究机构来共同营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尽管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已普遍试验商业落地,但从整体来看,各大公司、产品的商业化还远未达到理想层面。亿欧智库统计,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累计获得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人工智能正遭遇商业落地瓶颈,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正是服务或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但用户体验却普遍不理想。对于AI创新企业来说,今年将会是关键一年,如果在2018年无法从商业落地方面取得突破,企业和产品都将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