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宝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区)的号角已吹响,全区上下闻令而动,群策群力,热潮涌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罗泾镇的塘湾村,作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全国文明村之一,又是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精品村,偏居宝山北部一隅的塘湾村,究竟有何“文明魅力”,又会对全区创全工作有着怎样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踏上寻访“文明塘湾”之路吧! 打响“林”和“水”招牌 寻找塘湾村,车进沪新路,两边千亩高林夹道而立,正感山重水复疑无路,老农指路,柳暗花明,最美乡村兀地闯进视野。河系密布,风过起微澜,涟漪拂稻秧,清香传花枝,花朵轻含腰,红晕挂脸颊……水、林、农、景,组成了一首交响乐,俏皮又和谐地奏响在1.56平方公里的塘湾村。 然而何曾想到,2016年以前的塘湾村并非如此“美貌”。当时,塘湾村重点发展工业,厂房遍布,外来人员多,村里的工业林部分出租给私人经营,树林里的大树高了就砍,砍了就卖,运输车辆进进出出,路面压得坑坑洼洼。村民修房,地基变高,路面低洼,逢雨天,积水混着烂泥石子,路面泥泞不堪。村民告诉记者,以前门前是条泥泞小路,进家门要换一双套鞋。以前的村庄,为工业让道,农业属于“自由发挥“,河里散养鸭子,河边肆意垦种,门前空地随意搭建,生活污水排进河里……以至于村民们散步遛弯都不在自家村子,而去了隔壁村。 2016年,塘湾村开始着力以生态亮点打造村庄。自小生在长在塘湾,小到村庄的一棵花草,村支书乔文英都了如指掌,2015年塘湾村启动了都市现代化示范区农田水利配套项目,乔文英说,塘湾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仅仅靠村里改变不了这样的现状,必须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借着这股“农田水利”政策的东风,乔文英开始带领塘湾村转型。转型核心便是打造生态亮点,把“林”和“水”的招牌打的醒目又响亮。利用工业减量化,工厂全迁出村,回收村里1100亩的工业林,补齐树林数量,不再买卖,修复生长,修建林区明沟,增强排水功能,三年过去,如今整齐划一葱葱郁郁的千亩高林已经成了塘湾村叫得响的生态名牌,树林的鸟叫声宛转悠扬。 塘湾:河塘、水湾。顾名思义,这里是水乡,水环境决定村庄风貌,水清村方美,20条中小河道成了村里锁定的重点目标。村委从主河道入手,花大力气治理,大力度巡防,清洁员定期清理河道垃圾,水位过低的河水,开河除淤,加水泵,促进水域流动,把静止不动的死水变流动活水,水越来越清。淤积已久的村庄仿佛一下子舒展开了手脚,灵动活泼。疏通河道像是洗干净了村庄的脸庞,这只是改造的第一步,村里围绕河流继续做文章——打扮河流,种水生植物,河中苇荷相簇,建坝绿化,两岸围栏布道。潺潺流水悠悠步道,村民散步河边,凉风习习,好不悠闲。但治水切忌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功夫,管好岸边岸上才能长治久远。于是村里开始铺雨水管道,建污水处理厂,雨水入管,宅上的生活污水,排到对应污水处理站点统一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清亮,十分干净,可以循环利用,”乔文英对记者介绍道。我们来到一处污水处理站,在看不见的地下,污水正被处理,变干净的水渗透到地上,养着一片翠绿的植物,变废为美,污水已不见踪影。就这样,村民宅前的河流,再次回到儿时那般清澈。 情感厚度造人文 生态建设看似在一板一眼的政策中拉开帷幕,实际上,政策背后,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和文化情怀。 记者随同乔文英来到一处小桥流水的老宅前,她指着一棵百年老树介绍,“树在河边长了百年了,整治河道我们一点舍不得破坏它。”只见这棵树贴着河面,水树相拥,亲密无间,比起统一划归的整齐堤坝,老树贴河面倒多了几分意境。 塘湾村村民大都在50岁以上,种了半辈子田,拆违改造时,村里给村民们留了自留地,如今村民闲暇时在自留地里种种蔬菜,尽管生活充裕了,自留地给了他们一种曾经的熟悉感、安全感。年轻人纷纷在周末开车回村,看望父母,为了给年轻人更好的回家体验,2017年村里开始修缮通往家家户户宅上的小公路,断断续续一年多,为什么不能一次完工?原来宅上都有造房子的人家,造房会压坏路面。乔文英告诉记者,“农村造房子,一生就造一次,肯定要让他们称心称意的造好,造好了我们再把这条路修好,” 余下的路,预计今年年底全部修完。路修好了,开回家的车往哪停?怎么停整齐?这都是问题。村里便拿出拆违空地,用来做集体的公共服务,在这些空地上建起了停车点、健身点、绿化点,既方便停车,又方便出门散步、休息、聊天。这么一来,村庄整齐了,年轻人爱回家了,门前长廊变成聊天的绝佳去处,邻里距离也更近了。 在顾家宅,记者就看到了一个睦邻点。这里也是党建点,里面设了一个十字挑花工坊,挑花属于罗泾的非遗文化。村民认为,挑花工艺可比十字绣要精细得多,他们聚在这里挑花,相互交流挑花工艺。睦邻点的墙上还挂着罗泾的道德模范和优秀党员事迹,榜样的力量,春风雨露般滋润着村庄,牢固着这座文明之桥。 如今,塘湾村道路无洼地,村庄变坦途,人文气息,散发在乡野村庄的各个角落。 “村民需要啥,我们就做啥” “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村委会一贯秉承的理念。 村委会总共六个工作人员,空余时间都在走村入户,去老年活动室兜一圈,“那边是最能听到信息的地方。”老年活动广场是塘湾村居民去得最多,最集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塘湾的老年人用不惯电子产品,必须要走到他们身边,才能搜集民情,聆听到老百姓需求, “他们需要什么,合理的我们就做,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护,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 以前村里老人苦于出村不便,又舍不得理发钱,小小的理发问题难住了村民。了解到老人们的需求,今年,村委就在老年活动室建起一个玻璃房,请来村里一个会理发的村民,每周末免费为老年人理发。小小的理发屋,办起来要讨村民欢心,可没那么容易,一定要充分了解村民想法。村里原计划每个老人发一张12次的理发卡,村民反映“万一我们忘记带,你们就不给我们理发吗?”后来村委建了一个花名册,把老人的名字全部写好,每人后面划12个格子,来一次,问一下住在哪个宅几号,就划一下,现在村民理发好办多了。周末的理发室,人声鼎沸,尽是面貌焕然一新后的畅快和欢声笑语。 按村民需求办事,理发室并非个例,在塘湾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接熟识的老中医到村,一个月驻村两次,搭脉看诊,村里开药方,镇里凭医保卡拿药。定期开展中医讲座,老年活动室摆满健康报纸,村民时不时都在翻看,了解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识。老年人在家独居较寂寞,村里便在老年活动室安装电视,定期举办活动。为了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老年活动室还成立了沪剧室,他们在沪剧的绵绵唱调里,津津有味地尝着戏剧的滋味儿,回味着百味人生。 在塘湾,首先享受成果的,永远是老百姓,农场大米首先分给村民,葡萄熟了送到农户家中……久而久之,当百姓意识到村里尽心尽力办的实事后,村委说话也就变得有份量了,棘手的工作也能迎刃而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年来,塘湾村成了天然氧吧,文明家园,乔文英笑盈盈地说,“接下来就是增加村民收入了。”在减量化后的工业厂房外,村里正在考虑建婚宴点。望着远处空地,村里正在接洽能否做成开心小农场,给城市人种种菜。民宿和农家乐,村里计划能否发展为新经济点,让村民得实惠。精神文明建设让塘湾换了新颜,林茂水清、邻睦人和,一幅精致的文明画卷在这里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