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6月13日报道:家住金山工业区的张师傅最近为了房屋动迁的事情和老父亲闹起了矛盾。家中老宅被纳入房屋征收范围,有60平米安置房购买面积,老父亲没有征求他的意见直接拿了政府的安置款。张师傅认定老人家是年纪大了神智不清才做出这样的决定,于是便来到金山工业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咨询。来自锦维律师事务所的沈军律师热情接待了张师傅,耐心向他进行解释,并提醒他相关法律注意事项,还于第二天与村委会干部一同前往张师傅老父亲处了解情况。最终,按照其老父亲的意愿,妥善解决了这起矛盾。
这是金山区2015年率先在全市推行“村村有顾问、事事依法行”以来,法律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年的探索,金山区现已打造了以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心为主体、街镇(工业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位阵地、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基础、楼组(宅基)公共法律服务点位延伸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1+11+224+x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图片说明:金山区山阳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目前,全区11个街镇(工业区社区)、224个村居已实现法律顾问有效覆盖。2017年,全区村居法律顾问共接受村居民法律咨询1484起,出具法律意见书521份,起草法律文书38份,协助调解矛盾纠纷199起,开展法治讲座151场,参与调处信访矛盾87起,接受法律援助案件55起。“原来我们有事就去找政府,现在先去村里问律师!”这样的意识,如今在金山区已深入民心。
在张堰镇建农村,办红白喜事、蔬菜大棚私拉接电线等一些让村干部头痛的农村治理难题,都通过法律顾问进村说法理、村民议事得到了有效解决。村干部说:“如果不是采用‘自治、德治、法治、共治’四治共一体的基层治理建设工作,可能拖多少年也解决不了这些难题。”建农村定下规矩:涉及村里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治理难题等事项,不论大小均须经村“民主议事堂”和村公共法律服务室(点)通过。
枫泾镇新义村同样将法治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巩固“五违四必”整治成果,将美丽新义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融入村规民约,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法律顾问全程把关,形成了新版村规民约及“五个一”实施细则的初稿,并将结合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由全体村民表决,形成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章程,实现美丽新义和法治新义的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区创新性地依托全区224个村居在楼组、宅基成立的600多个党建服务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坚持“党建工作做到哪,公共法律服务就做到哪”的理念,将公共法律服务点建设与党建服务点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接触到“法”、感触到“法”、享受到“法”的服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八小时之外”的问题。
图片说明:设在村民王大姐家中的张堰镇建农村周家埭公共法律服务点
在每一个服务点都有许多法治元素:司法所将印有人民调解员电话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的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的便民联系卡放置在每个点上,让老百姓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法律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添置了法宣书报架,放置了各类法治书籍、法律服务手册等。每个街镇(工业区)还以服务点为平台,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法律服务活动,部分有条件的街镇还积极尝试在服务点开展律师定期法律服务。
比如,漕泾镇在50个“聚心堂”法律服务点定期派人驻点值班,在服务点开设流动法治课堂“法语漕堂”,把法治课堂开进宅基,直接送到村民家中;吕巷镇在107个“巷邻坊”服务点设立学法用法宣传点,组建了一支“巷邻坊里老娘舅”服务团队,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到服务点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排摸化解纠纷。
图片说明:驻点律师在周家埭公共法律服务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
对于金山老百姓来说,这些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点已成为集党建服务点、普法宣传点、矛盾调解点、村民议事点、帮扶志愿点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了“神经末梢”,可谓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