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活日
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2018年嘉定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嘉定新城(马陆镇)西云楼祥云广场举办,拉开整个主题日系列活动序幕。逾3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主体在现场以集市形式,为市民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互动、体验、展示活动。此外,市民还可以欣赏舞龙舞狮、评弹、相声、杜公馆“海派讲堂”首讲等演出、讲座。
5位非遗传承者获颁
嘉定区“非遗在社区”非遗名师聘书
这些本土传承者们大多早已在各个街镇、社区活跃。此次颁发聘书,是为了强化其社会担当,让“非遗在社区”与日常生活紧紧相连,让百姓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见、摸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非遗名师们将在学校、基层社区的每个角落,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公益性传承传播活动,从而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嘉定区非遗传习基地”授牌仪式举办
4所学校、6个社会组织接受授牌。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将使非遗传承活动更加的完整化、体系化和专业化,丰富非遗项目宣传传承的形式与内容,使活动更加新颖有趣。未来,嘉定将统筹场地、项目、传承人及各方资源,支持、引导、督促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建立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统筹、引导、鼓励、扶持、共建非遗文化传承的良好通道。
嘉定新城(马陆镇)携手西云楼与
上海曲艺家协会共同推出杜公馆“海派讲堂”曲艺项目
今年,嘉定区获评“中国曲艺名城”。“嘉定区非遗传习基地”之一的西云楼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是极具海派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休闲展示区。未来,这个嘉定的新地标将做足海派文化“文章”,定期举办“海派讲堂”,邀请“中国故事大王”黄震良老师以曲艺的形式为市民讲述老上海的故事,真实还原老上海的“人”和“事”,进一步传播、研讨、深挖海派文化历史内涵、文化故事。
现场精彩表演也很多哟↓
开场舞:舞龙舞狮
评弹表演:《小小腊梅》
相声:《我的曲艺我的家》
舞蹈:《喜客茶担》
“海派讲堂”首讲(杜公馆)
不过,要说最受大家欢迎的还是西云楼广场全天候不间断的集市啦!现场分为互动体验区、美食区和游戏区三个板块。嘉定竹刻、南翔小笼、徐行草编和徐行蒸糕等嘉定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纷纷以互动体验方式吸引了大量人气。“原来草编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这不是我过年一直买不到的谢家蒸糕吗?”“自己做的小笼真真好吃!”展示平台前,人潮涌动,市民们吃着热腾腾的小笼、蒸糕,听着悠远多彩的嘉定竹刻历史,看着草编、篾竹等传统技艺者的精湛手工,体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美好。
五彩小笼包,外面还真看不到!
“老婆子,仔细看好,我们回家也要做!”
娄塘阿姨做的草头塌饼!看着就流口水
麦芽糖画,看着美美哒,吃着甜甜哒!
“小朋友们本事大,竹刻弄得像模像样!”
弄堂里的彩泥人,你还记得吗?
嘉定竹刻姑娘们气质与认真同在
优美皮影戏,看多久都看不腻!
“妈妈,快看!那个看上去很好吃~”
“1、2、3!跳房子!”
“宝贝,快来和妈妈一起投壶~”
“看我的~!来一个百发百中!”
兄弟俩一起打弹珠大比拼~
“小心!气球不能爆~”
宝贝们集齐印章就能兑换小礼品啦~
百姓们的肯定和认同之声,体现了嘉定元素的旺盛生命力,说明了嘉定在结合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打响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品牌,加强具有江南特色的嘉定本土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工作有着“看得见”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