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的一天,在三台镐头机的齐声轰鸣中,哈密路2号—18号违法建筑土崩瓦解。
该处房屋始建于1995年,地上两层,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共有18家门店,房客18户,不仅存在无证经营、违法居住等“三合一”现象,还涉及非法使用液化气、乱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且具有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是北新泾街道一大“痛点”。特别的是,这其中2户竟还是街道用房,一户为哈密居委办公用,一户由街道武装部存放应急物资。
随着今年“无违创建”如火如荼推进,已经到了治愈“顽疾”的最佳时机,于是忍痛割爱、运筹帷幄,最终一朝决胜,顺利拆除了这排违建,彰显了公平与决心。
十八间门店原貌
我们来看看是如何周密有序做好本次拆违工作的:
前期准备排摸详细,约谈充分
北新泾街道拆违办会同哈密居委及城管等,经过4个半月的详细排摸,对房屋建设背景、土地产权性质和规划红线、房东变更历史、5家房东的性质和信息、18户房客基本信息以及租约、经营现状、设备资产和危险源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建立了“一户一档”。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房东进行约谈,先后约谈25人次,基本做通房东工作。
攻坚阶段形成合力,刚柔并济
房屋拆除前两周,在北新泾街道统一指挥下,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等联合上门告知、协同约谈房客,形成“刚柔并济”的良好氛围。“刚”是明确告知违法性质、法律责任和时间节点,限期搬离;“柔”是帮助租户解决实际困难,如租住在哈密路18号的外地户籍女房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拆违办帮忙联系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医院,并在房东提前断电的情况下送去手电筒,在法理与情理的双重作用下,该户自行搬离。通过联合执法整治,18户房客全部自行搬离。
拆违全程分工细致,指挥有序
北新泾街道拆违办制定了详细的整治方案,分成现场维稳、信访接待、拆违施工、修复施工、居民疏导和后勤保障等多个工作组,事先对方案进行桌面演练。拆违过程中,各部门认真依照方案在岗履职,全程平稳有序,没有上访事件。
违建拆除中
收尾阶段精益求精,展现精品
哈密路属于中环区域城市更新范围,违建拆除后的收尾处理更要注重细节、打造精品。对拆违后外露的墙体,街道安排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清洗和粉刷;对退界后的人行道,将委托养护单位补做人行道板;对重新砌筑的围墙,将粉刷留白后委托长宁美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绿色、生态、环保的公益宣传。
围墙待粉刷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