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大小区从2014年开始试行垃圾分类,迄今已经第五个年头。然而,垃圾分类确实是一大难事,需要千家万户的习惯养成、需要专业指导和监督,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
今年,天山街道在“大调研”契机下,通过多次调研,最终将纺大小区确定为施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试点小区之一,坚持以创建市级绿色环保示范小区为抓手,以纺大社情民意气象站为平台,以党员志愿者和居民骨干、社区单位为重要力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
问计于民
宣传发动软着陆
针对居民群众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的问题,党总支班子明确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惠民实事工程而不是工作任务来推进落地,因此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和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结合起来,正式实施前,我们就召集了党员会议、楼组长座谈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联席会议,层层发动,并征集大家关于垃圾分类的“金点子”,纺大小区的很多老教授都积极出谋划策,对垃圾厢房的设置、投放时间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居民的建议被采纳了,垃圾分类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认可,这种宣传发动的“软着陆”,为我们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增强了底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党员先行
分类自治“大合唱”
针对垃圾分类说易行难的问题,我们提出一句口号:“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党总支牵头组建了一支110余名志愿者参加的小区环境管理小分队,党员带头包干到楼、包干到户,帮助居民规范分类。
针对小区出租户难发动这个瓶颈问题,我们通过纺大“求知辅导班”,开设垃圾分类课堂,加强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把理念和要求带回家。
此外,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景观管理处党支部还与纺大党总支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书,组织居民骨干开展知识讲座、参加“垃圾去哪里了”公众体验活动等,大大提升了居民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从每个人自己做起,行动起来。
源头管理
定时定点“常态化”
实施垃圾分类的源头就是加强垃圾厢房定时定点投放的管理,我们不仅派驻志愿者在垃圾厢房驻守监督指导,克服居民惰性,还安排扫码员帮助居民开展绿色积分扫码,兑换生活必需品,形成了良性循环。去年夏天高温季节,小区扫码志愿者先后中暑,卧病在家,纺大居委干部轮流充当志愿者,垃圾分类积分扫码工作没有中断一天,真正做到常态化。
如今,居民投放的持续性、居民的自觉性和分类的准确性有了极大提高。居民从原来的“要我分”到现在的“我要分”;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现在的“有所为”;从原先的一无所知到如今的破袋分放,目前纺大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率实现100%,破袋投放率达到90%以上。
接下去,纺大居民区党总支将传承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优良作风,按照市、区、街道的工作要求,依托广大居民群众,继续深入开展定时定点垃圾分类,使纺大社情民意气象站里“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