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问需"永远在路上 徐汇举行"我与大调研故事分享会"
2018-6-11 10:57:56发布83次查看
第一眼问题是真问题吗?已经有12345热线,有“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的走访听取问题,大调研的意义在哪?一度沉迷数据,期望从经济数据中看出问题、找到规律的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说,多元化时代,每个人的需求都应该被尊重,了解每户居民的真实需求,非常困难,我们都要做立志移山的愚公。
6月6日下午,由徐汇区委组织部和徐汇区委大调研办共同主办的“‘我与大调研’故事分享会”在“最美书店”徐汇钟书阁开讲。9名参与大调研的代表,通过各自真实的调研经历,分享感受与收获。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沈山州,副巡视员、区委调研办主任彭秋萍,市委组织部、市大调研办相关负责同志,及徐汇区机关事业单位、国资企业、居民区代表等130余人参与了现场聆听,2000余人在线观看了网络直播。
蒲亚鹏回忆起从区发改委调任虹梅街道后的一次平常走访。那是一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女儿大学毕业、同时收到国外院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之际,得了尿毒症。寒暄慰问,一切都正常,女孩看起来还算乐观,临走,一位工作人员小声问了句母亲:一周做几次透析,微小具体的这一问刹那间打破了伪装,女孩的表情瞬间黯淡了。这一幕在蒲亚鹏心中掀起的波澜久久没能平静。“很多事情,办公室的宏观数据无法给你。我们讲群众感情,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怎么让群众感受到你是带着感情的呢?”
即便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科技如此发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听到真问题、感受真问题,似乎还是老方法:面对面、门到门地走进去,放下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
小区综合治理事关居民最日常的生活体验。虹梅街道连续两年的推进照理应该颇见成效,但在本次大调研中,关于小区硬件设施及物业管理仍是问题高发区。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财力,还会有这么多问题,且解决起来更难?蒲亚鹏认为,实际上居民的吐槽正是小区治理情况的真实反映。问题在表面,根源在治理,需要建立以小区治理目标为导向的问题解决机制,将所有问题纳入到小区治理的议事决策流程当中,推动居民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改变以往政府一元主导、单边投入的格局。
结合大调研,虹梅街道建立起对22个小区治理情况的评价方法,从“治理结构”“治理导向”“资源匹配度”“参与度”“居民结构”等五个维度对辖区内居民小区进行治理情况评估,厘清问题、分析原因、形成小区综合治理的工作策略,希望能标本兼治,而不是一再地重复面对那“一地鸡毛”。
对区档案局的潘鲁健来说,大调研让他看到了当年“4050”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听到了案卷记录之外的时代之音。
这是一家标准的小微企业。主营电线电缆的标印,年纳税总额二万多元。老板是一位上海“老爷叔”。在经历导航迷路、一路询问之后,潘鲁健才七拐八绕地找到了这家深藏在老式小区最边角的企业的办公地。
吴厂长和老板娘是曾经的那批“4050”人员。后来他一次性买断工龄,拿着补偿款办起了这家小厂,老吴价廉物美服务又快,正好符合需要,所以客户群还算比较稳定。
时至今日,各行业技术更新很快,老吴苦于年纪大,小厂技术更新速度比不上同行,没法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但他却已很满足,因为这小小的“一亩三分地”,支撑起了他的全部生活,让女儿上到了大学。问到意见和建议,老吴说,虽然是小厂,但近年来也感受到了徐汇在营商环境方面做的努力,新落成的办事大厅,每次遇到不懂,总有小年轻会协助他填表格,窗口办事人员也热情,希望今后能继续保持。
“走访归来,我们对时代、对历史、对民情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潘鲁健说。
2018年,徐汇把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如何让企业克服重重困难选择徐汇,如何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西岸集团的李潮铭介绍,他们安排专业团队对接,多次陪同企业实地考察;区领导率队,带领多家部门组团调研,围绕企业最关心最有顾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员工租房补贴、医疗设备审批等瓶颈问题,一一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加强情感联结,邀请企业专家和核心技术员工来西岸踏青,感受徐汇滨江打造全球卓越城市水岸的强大活力和动能,最终实现了企业落地。
营商环境不是“独角戏”,企业关注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关注产业氛围和品牌亮度,把共性问题做优做强,把个性服务做得精准到位,带着情感、怀着同理心,才能把服务送到企业家的心坎上,李潮铭感触颇深。记者张文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