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崇明新闻

当高考不再必然改变命运

2018-6-11 0:00:00发布90次查看
  6月7日至9日,2018年上海市秋季高考如期举行,1400多名崇明考生在崇明中学、扬子中学、民本中学3个考点,向自己的大学梦想发起冲刺。相比去年第一次新高考,特别是相对于改革之前的高考,“一考定终身”被淡化,考生可选空间增大。
  不再“一考定终身”
  “不是很难。”“调整下,准备明天的英语考试,相信我一定能行。”第一天考试结束后,步出考场的考生中,不少考生神情自若、谈笑风生,微笑的脸上写着淡定与从容,有的考生还相互击掌鼓劲。
  考生坦然,恰是源于上海先行先试的高考综合改革。据了解,现在上海的高考虽然仍和全国同步于6月7日开考,但三天里只考语数外三门,第三天是分批考英语听说测试;其余的三门选考科目,早在高考之前就已完成等级考,有些学科更是在一年前就考完了。而且,在实行外语“一年两考”后,对于绝大多数经过春季一考的考生们来说,秋考时再考英语,心情自然平和许多。
  那么高考改革是否就意味着减负?对此,区教育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高考的改革不能仅从“负担”轻重来衡量,要看到现在学生们的淡定,正是高考的设计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使然。
  记者在考点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第一天考完语文和数学后,考生们会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在改革之前,高考这几天可说是“搏命”的日子,不仅要考所有的规定科目,而且“一考定终身”。“如今,高考已不是当年那座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而是孩子们众多成长道路中的一条。”区教育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具体分析称,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推进,除了高考考试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拥有更多自主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都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倡导学生多元发展
  20多年前参加高考的紧张心情还记忆犹新,一转眼,“70”后家长朱宇已陪着儿子智洋来到了扬子中学考点。“比起我们这一代,他们的视野更宽阔。”朱宇说,孩子在高中阶段,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想到这激发起了儿子的学习兴趣,去年他带着IT研究课题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为了能够报考喜爱的计算机专业,智洋选择了历史、地理、物理三门等级考科目。“大家都说IT行业竞争激烈,但既然是儿子的选择,我们尊重他。”朱宇说。
  记者了解到,在新高考格局下,高校、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让所学知识和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联系,使学生应对各种挑战时更有信心。“处在一种崇尚创新、鼓励研究的氛围里,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而不是功利地去做课题研究,这对于人的未来培养极为重要。”区教育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去年超过一半的大学新生入学前具备一项或多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经历。”上海理工大学徐维东博士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她告诉记者,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这些信息勾勒出了学生的专业爱好与职业倾向,成为上海高校招生综合评价面试录取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进一步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志愿填报少了博弈
  记者还了解到,新高考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在具有报考意向的考生填报完志愿后,各招生院校会根据填报志愿考生的成绩及公布的招生计划,按相应比例招生。
  “先考试,再填志愿,感觉更有把握。”考生小黄说,她既喜欢历史等文科专业,也对医学类专业感兴趣,打算在考分公布后,再定专业方向。据悉,为让学生明了自己的志向是否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相匹配,前几天,上海部分高校还举行了招生信息咨询会。
  “考后填志愿,考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心里更有底。”区教育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不仅知晓自己的高考总分,还知晓自己在考生群体中的位序,配合高校发布的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和往年的投档录取分数,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填报志愿,有效降低了博弈成分,也减缓了焦虑情绪。


崇明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