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兴业太古汇近期动向随笔(信息量有点大)

2024-5-27 9:48:14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9月迎来开店高峰,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众多项目的周年庆潮,所以特别特别忙,更新频率有点低,抱歉了。以前我说如果发现近期用户增长有点疲软,那就写一篇k11的内容——因为它是流量大户;现在是如果感觉自己太累了,就写写浦东嘉里城或兴业太古汇,调剂心情。直入主题
关于化妆品户外绿植空间
这可能是暴露我收藏癖的一件事,自从得知美妆大道品牌利用户外绿植空间进行个性化打造这个案例,我应该是几乎收全了所有品牌的不同主题布置。
近日前往,又添四席。而经过时间的历练,这些品牌“作品”给到我一些感受上的细微差异在于,它们已深谙这样一个空间对形象打造方面的加成作用,它不仅仅只是独立橱窗的户外空间变种,只需要在绿植区域做点装饰而已,如今越来越多的案例能够看到品牌将门前的绿植区域与专店本身门面进行了结合,有了联动关系,更具整体感,我想这也是项目做这件事的初衷所在。
此前的swarovski也是同样如此,几个组成部分在视觉上一气呵成。
关于连廊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星巴克烘焙工坊是强侧,迪士尼+北区中庭经常做活动也是强侧,但两者之间虽然有连廊对接,却少有往来。对于连廊的利用,我之前甚至有盘过上海所有的项目(并未推送过内容),除了静安大悦城外,运营层面均不易,而大悦城南北楼的连廊实则更得益于空间的充裕,甚至已经不能用“廊”来形容。
兴业太古汇的连廊从外部来看,做类似上图布置个人认为和项目调性吻合的。而在内部,我曾站过挺长时间,下图就摄于连廊空间
能俯瞰到穿梭的人流,尤其是在中午或上下班的高峰期,这是我从视觉感受上找到的关联性。但连廊是应该作为景观空间?展览场所?活动场地?还是美陈妆点?值得推敲,但我没有答案诶,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关于品牌动向
1层化妆品再添一席,法国filorga在此开出首店,市民们纷纷表示可以不用再代购了。
一旁,tom ford的围挡也已呈现,作为极受欢迎的品牌,不论是新天地还是兴业太古汇,光发围挡就能引起热议,当然这也会为该项目的化妆品整体实力进一步推波助澜。
2层pinko开业,该品牌ifc店也于近日开业。
lg1层轻餐品牌o—poke开业,值得一提的是开业活动与spacecycle进行了联动,如同之前wagas与超级猩猩的合作类似,越来越多运动品牌与餐饮的合作均是迎合中产阶级健康生活的消费需求。
关于社群
近日前往,有幸参观了该项目蔚来汽车的nio house。此前就有朋友向我安利过该品牌的社群属性,不论汽车出货量怎样,能够打动朋友多次希望我了解其运营方式,那说明确实是有让“车主”感到满意。
据初步了解,nio house可以有共享办公职能、提供会议/互动沙龙空间、能咖啡阅读、有亲子角落……据悉品牌还会举办类似户外运动等各种类型的基于车主兴趣爱好的体验活动,nio house中的消费均可以用积分来抵扣,而积分的获取,则来自签到、评论分享文章等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各种渠道,从而试图形成用户粘性。
由于nio house正常情况仅面向车主开放,因此出于礼节我也没有拍任何照片。分享的是蔚来汽车的社群玩法,想的当然还是商业项目如何借鉴。
如今“社群”一词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层面的热点,也是相对传统vip更为高阶的运营方式。但就如同微信公众号粘性一样,品牌做crm总比商场要更容易一些。
但理念原则其实是一致的,nio house不论是空间中的服务内容还是各种互动活动都不是拍脑袋为之,而是去理解车主的喜好,从而制定出他们真正有需求的服务,否则卖车的做亲子空间干嘛呢?从现场车主们的表现来看,nio house并非噱头,确实能做到“物尽其用”。
这令我想到9月22日即将开业的lcm,我曾在《9/22即将开业的lcm购物指南已到手,小剧透一波亮点先》一文中着重分享了lcm kids会员体系,从规则及理念来看,也是非常具有逻辑感的举措,实际效果如何开业后再做分享。
但毕竟小孩的行为更容易揣摩,单一品牌的用户更具交集,对于一整个商场的海量消费者,纸面上说要挖掘出他们的共性以做社群,易,但实际操作起来,难。
相对而言,百货商场还好做一些,毕竟以产品为导向,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性更明确,每个vip购买产品、客单价等各种数据也更易挖掘出关联度。购物中心强调空间属性,它有可能只是某老板与实习生面试的场所,那你更应偏重哪位呢?所以还需摸索前行。
关于屋顶花园的利用
单屋顶花园,已经不足以成为商业项目的亮点存在了,作为一个走向小康直奔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商业即城市,城市即人文,商业需要与城市建设结合,因此提供更多自然空间似乎成为了“本职工作”。
但是即使我们业内人士,也很难完全梳理出哪些项目其实是有屋顶花园的。所以对于商业项目而言,如果想要发挥出屋顶空间的效用,还是需要有所运营。
兴业太古汇的屋顶花园在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时我就有参观过一次,讲真当时也没有太大念想,因此在项目陆续办了几次活动后,终于在上周的静安咖啡文化节,有幸前往体验。
整体感受是非常不错了~
例如开阔地的广场空间,先后看到了有瑜伽和读书沙龙进行。
周末的主展区人气不错,能感受到咖啡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个必然是消费升级的品类之一。
与咖啡相伴的还有小型书展,天公作美,能看到大致形态。
其实这才是我喜欢的画面,公共区域,人们的行走、坐姿、神态、举止,最容易表现出一个项目核心消费者的画像。
屋顶花园如开放式项目一样,发挥优势时能将商业与人文结合得恰到好处,但同样也面临着气候的不确定因素,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有“幸体”验了咖啡文化节,因为在出门之前还下过一阵大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去商业项目都是有“动因”的,比如离家近,比如朋友聚餐,比如停车方便,甚至是上文提到的nio house,可能蔚来车主就会更倾向于有蔚来品牌专店的商业项目。
屋顶咖啡节,让咖啡爱好者们有了一次来兴业太古汇的动因,但好几个我的朋友都是因为第一次而不知如何到达屋顶花园。有了经验,路线上已不存在问题,需要的是商场能够持续挖掘运营亮点,制造“动因”。
如今上海商业项目实在太多,必然被分流的客群和如何尽可能获取他们是摆在多数同行面前的问题,我们招有特色的品牌,做话题性的活动,无非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有“只来我这个项目”的“动因”。这其实同样也是判断和筛选品牌或者营销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些华而不实或者没有内涵的案例,能够在宣传层面拍出很漂亮的照片,但事实上你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为什么要去”这个问题。
欢迎合作交流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