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同样做无人零售,为何无人货架要凉,有企业却净赚2亿?

2024-5-26 7:50:26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无人零售主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场景适应能力强,点位优势明显,直接冲击着传统便利店的市场。巨头纷纷入局,看好无人零售千亿级未来。】
文/ 邱月烨 编辑/ 谭璐
李思在广州的一个共享办公空间上班,公共区域摆放着一个名为“丰e足食”的无人值守便利货架,是物流巨头顺丰铺设的。共享空间内有三家创业公司,人数不多,大家经常会在这里买零食或者饮料,比起去附近的便利店要方便。
不过李思渐渐发现,有些人会直接把货架上的零食或者饮料拿走,不扫码也不付款。而来补充货品的顺丰小哥,也只管铺货,不会盘点收支。李思纳闷,这样明摆着亏钱的生意,顺丰为什么还要做?
拿走零食不付款的情况,被称为“货损”。事实上,无人货架的货损是“老大难”问题,目前货损率普遍在10%左右。因为没有监督机制,主要依赖消费者的自觉扫码付费,而随着网点的增加,货损率还会上升。无人货架运营商“用点心吧”曾自曝,有些网点的付款率最低甚至不到30%,丢的比卖的还多。
一位关注新零售领域的投资人告诉《21cbr》记者,入局的巨头和投资人之所以能忍受目前如此之高的货损率,是因为看重的是无人零售的未来,它们实际上抢夺的是便利店的生意,这可能成为一个数千亿元的消费市场。
快速爆发
2016年之后,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相继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的概念。而无人零售、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自助货柜等,均是这些概念衍生出的细分市场,主要特征是“无人值守”业态。
两大巨头的入局,仿佛给市场打了一针鸡血,在更多资本的推动下,无人值守模式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快速爆发和洗牌。2017年下半年最疯狂的时候,整个市场的玩家不下四五十家。
图片来源:虎嗅
无人零售终端大多规模较小,从一个货柜到几层货架,再到几十平方米的小型便利店,形态各异。它们主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场景适应能力很强,点位优势明显,直接冲击了传统便利店的市场。在微信支付行业运营总监白振杰看来,无人店可以找到一些碎片化的场景来服务更多的顾客群体。“比如,你不可能去医院里开一个超市,但可以摆一个自动售货机满足场景下用户的需求。”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销售达1300亿元。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在对中国城市化人群进行分析,并借鉴日本便利店业态的市场情况后预计,中国无人零售终端网点的保有量将达到1000万个。
在众多无人零售终端中,无人货架由于没有复杂的技术和设备门槛,获客成本低,因此推广得很快。
小e微店的无人货架大多铺设在高端写字楼、产业园区,ceo荣光的思路是,主打优质的大公司,辐射优质的白领人群。据小e微店官网信息显示,招商银行、网易、搜狐、国美、滴滴出行等公司都是小e微店的进驻企业。“有很多媒体说看不到小e微店,因为小e微店的大部分场景是进不去的,比如运营商的总部、科技独角兽公司,很多网点不是完全开放的场景。”荣光说。
事实上,除了销售预包装的食品,无人货架的创业者们也在探索场景和服务的延伸,或者作为新型渠道的价值。随着整个供应链和工艺的优化,无人货架在办公室的场景下可以叠加更多的服务,包括餐食、水果生鲜等。“抢打车生意的是做外卖的,抢外卖生意的是做货架的,不意外。”荣光对《21cbr》记者打趣道。
货架之痛
在扩张和抢夺便利店的生意之前,无人货架还需要解决一些自身的问题。有人评价道,无人货架和共享单车一样,是一门考验人性的生意。
在无人零售终端中,无人货架虽然推广起步容易,但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货损高、复购低,很难盈利。反观便利店的商业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被誉为便利店之王的7-eleven遍布全球,单店平均毛利率超过30%。
荣光认为,无人货架货损率高居不下,是因为摆错了地方。无人货架适应的场景是相对封闭的熟人空间,针对固定的人群。但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人把货架放在了错误的场景。
对于行业壁垒,荣光认为,“壁垒并不在于进入,而在于运营过程。当你达到一定的网点规模之后,比如一千个、一万个网点,运营成本是否足够低,用户服务是否足够精准,供应链是否足够优化等,都是这个行业的壁垒。”
无人货架相比于传统便利店有成本和点位上的优势,但运营效果和后端优化更为关键,这与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可谓异曲同工。
不过,能够用技术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难题。随着支付流程的改进、人脸识别等技术的成熟,从体验的流畅、结算的精准到货损率减少,都能得到优化。不少无人货架运营商也转向了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无人便利售货柜”,以减少货损。
上海的深兰科技公司推出了搭载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的“小兰冰柜”,不同于简单的开放式货架,必须扫码才能开门,取出商品后,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自动计费,进行扣款。作为后台支持,微信也为无人零售的运营商们开放了免密支付接口,相关数据会关联到信用分,同时提高了付款的效率和比例。
京东近期也在雄安新区开设了京东x无人超市,集成了当下较为成熟的识别技术,购物流程和结算都更加流畅:进入超市先“刷脸”,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绑定身份与支付信息。挑选商品后,拿着商品通过智慧化结算通道,无需支付动作就能完成商品统计与结算。
贩卖机的逆袭
在目前的无人零售业态中,发展最为成熟的要属自动售货机,在移动支付和新技术的驱动下,自动售货机已进化为智能自助贩卖机,其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超出了贩卖零食和饮料的范畴。
微信发布的《移动支付时代的无人零售行业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无人零售终端的场景不断涌现,从最初的地铁、机场、车站、校园、工厂、医院、酒店等传统场景,扩展到囊括办公室、社区、网吧、停车场,甚至出租车等更加丰富的场景。同时售货种类大幅增加,从最初的单一预包装食品到如今的橙汁、椰子、健身房、ktv、咖啡、泡面、量体裁衣等12个大类55个小类。
智能自助贩卖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销售预包装食品,一类销售现磨咖啡、冰淇淋、便当、鲜榨果汁等鲜食。前者以友宝为代表的自助贩卖机,在2017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
友宝成立于2010年,2016月2月于新三板挂牌,是中国最大的自动售货机运营商。如今,友宝运营了12万台自助贩卖机,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以及90%的机场和60%的地铁站。
目前,友宝开始扩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友唱迷你ktv、现磨自助咖啡机、自助鲜椰贩售机、共享珠宝机等。友宝相关人士告诉《21cbr》记者,畅享生活类的产品,他们多投放于商场、电影院、候机厅等需驻足等候或半封闭的场景。生鲜类贩卖机主打健康饮品的新消费需求,更适合投放于时尚白领聚集的写字楼、运动场所、景区、商场等场景。
智能自助贩卖机“天使之橙”主打鲜榨橙汁,目前已拓展至220个城市及辖区,铺设了4000多台自助终端。据ceo周祺介绍,天使之橙目前每个月平均销量为500万杯,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杯,“我们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橙子进口商,最大的橙子贸易商和消耗商”。
相比于预包装食品,销售现磨咖啡、冰淇淋、便当、鲜榨果汁等鲜食,对供应链和设备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天使之橙不仅仅是自助贩卖机,还是涉及全产业链的橙汁加工生产厂,每台机器都是一个前置的“生产车间”。供应链上主要涉及到两大难点,一是物流,橙子必须在摘下来7天内流转完毕;一是运维,榨橙子的机器必须每24小时清洗一次。
在自建仓库和集中点之外,周祺通过外包模式来做终端机器的运维。“我们必须把服务和供应链整合在一起,因为终端需要有人把橙子加进机器里,把橙皮收出来,把机器擦干净。我们会招募外包人员,每天游走于仓库和点位之间。”周祺透露,天使之橙有超过1000名外包人员,他们会在每杯橙汁15元的售价中进行分成。
无人vs有人
事实上,无人零售的业态和产业链,远比想象中复杂。李新阳和周祺都吐槽,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来到线下发现都是坑,做了“无人”,发现比做“有人”的还要累。
首先,无人零售面临监管问题,而监管是滞后的。荣光告诉《21cbr》记者,无人零售的主要监管部门是市场监督管理局,需要拿到相关的食品经营牌照,如果需要对外的门面,还要跟城管部门打交道。
而拿生鲜类的无人零售牌照,要比预包装难很多。“生鲜类非常敏感,我们现在拿到的牌照,是中国第一张无人果蔬类现卖现售的牌照。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无人项目,都要不断申报,一事一议。”周祺透露,椰子自动贩卖机的项目仍未申报成功,原因是政府认为“风险有点高”。
其次,市场的竞争让租金急剧上升。无人零售终端所占的实体位置并不大,租金本应是其成本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业态加入无人零售大军,市场定价被打乱了。单个点位的租金价格,已经从原来每平方米1000-1500元,上涨到了数千元。
“比如有一台娱乐为主的无人机器出现,掏了6000块钱租金,那意味着这个点位肯定是亏损的,大家都不可能盈利,而且对生态产生了破坏。今天很多进入这个行业的都是互联网兄弟,用互联网‘短平快、快又狠’的打法,以补贴烧钱的形式快速攻城略地。我一直跟同行倡导有序竞争,不要去破坏生态。租金在成倍增长的情况下,这种生态短期内也是不可逆的。”周祺说。
租金压力也倒逼天使之橙开始拿门店,做无人店。“从坪效看,我们发现店的成本比柜的成本更便宜,而且更方便。”
无人零售业态正处于萌芽阶段,尽管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难题,但仍然是大势所趋。不过,绝对的无人并不是无人零售的目的,而是更少的成本,更好的体验。一方面,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无人店更加智能,消费者体验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员工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无人业态会得到零售业更多的青睐。(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