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偶像AKB48专题15:日本偶像与AKB商业模式的变革

2024-5-25 22:57:13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优良设计大奖(good design award),前身为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在1957年创立的g-mark奖。其评选活动主要面向那些推出了颠覆性作品的企业和设计师,是日本唯一的全面产品设计评估和表彰奖项。它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最权威的工业产品设计奖项之一,号称“东方设计奥斯卡”,半个世纪以来,荣获此奖的全部是业界最引人瞩目的、“无生命”的商业产品。直到2010年,它的最特别金奖被首度颁发给了一个真人团体——
akb48。
将偶像商业模式视为一种娱乐产品设计,akb48究竟沿袭了哪些传统,又做出了怎样的创新?
高岭之花
还是先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60、70年代,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们,即所谓“団块の世代”,刚好纷纷进入青春期——大批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为偶像市场提供了受众来源,电视机与tv节目的日渐普及又为偶像活动提供了平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1年,日本电视台推出了日本史上第一个歌唱选秀节目《明星诞生!》。相较之前的影视明星与专业歌手,这种依托电视节目打造艺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让观众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到明星是怎样产生的幕后过程。从这个节目里,也诞生出了第一批引发国民热潮的传统偶像——森昌子、樱田淳子、山口百惠、松本明子……其中最耀眼的名字,自然是连当时许多中国观众都十分熟悉的山口百惠。《伊豆的舞女》、《鸢之恋》、《火之舞》都是她参演电影的代表作,音乐方面,在1980年宣布退隐的时候,她已经是当时的oricon榜历史销量总冠军。在山口百惠退隐后,偶像热潮并未降温,也正是这一年,“永远的偶像”、传奇歌姬松田圣子宣布出道。两年后,“山口百惠的接班人”中森明菜(高桥南的偶像,当年曾被徐克力邀担任《倩女幽魂》主角)出道。这二位代表人物与新登场的年轻一代们接过了前辈的旗帜,继续在1980年代引领着传统偶像行业的风潮。
这个时期的偶像经济模式,是依托于婴儿潮带来的青壮年人口激增,以及日本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越富足,就越有文娱休闲方面的需求,偶像产业的萌发自然也是顺势而生。这些传统偶像,最初都是以极度清纯的形象出道,以满足人们对于所谓“高岭之花(高嶺の花)”的幻想。高岭之花,顾名思义,花为至美至洁之物,却位于高岭之巅,让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触及。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大多数偶像的保质期正如鲜花一般,美好却短暂。在人气巅峰时,她们是无可挑剔的国民宠儿,比起日后的“养成系”偶像,她们无论在唱功还是演技方面也大都实力不俗。正因如此,这些偶像背后的商家和公司会想方设法尽早压榨其品牌价值,因为青春玉女的形象和新鲜感都不易长久维持,所以要趁着急流勇退之前尽可能地让她们多演戏、多唱歌、多拍广告,以收割回足够的利润。
在这个阶段,制作方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在设计偶像时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因素,反正就是越清纯越好,先树立起足够吸引人的形象。对于观众的反馈研究也仅限于经济回报上,此时的偶像们还属于“不包售后”的产品。
“至少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止,艺能界的共识是,年轻一代的喜好很容易改变,偶像的人气顶多只能维持几年而已。那么,在这短短几年内,该如何从偶像身上回收投入的成本?一旦偶像人气变高,就要抓紧机会让偶像不断参与戏剧、广告或电影演出,甚至让他们忙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等到热潮褪去,就趁着还没亏损的时候让偶像急流勇退,如果是团体就解散让成员各自单飞,重新寻找新的收入点。这就是过去日本偶像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然而,akb48所追求的,很明显不是这种昙花一现的绚丽。”
——田中秀臣
素人选秀
80年代后,电视逐渐取代电影,成为了最普及的主流传播媒体。蓬勃发展的电视、广播、杂志等综合媒体产业,开始对于偶像的“生产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电视节目和才艺比赛只是明星出道的起点与跳板,艺人主要还需依靠影视歌曲作品来确立自己的地位。而此时的观众却逐渐对于技能不够出色、非职业的年轻“素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当时富士电视台的深夜节目《all night fuji》就开始邀请一些女大学生来做嘉宾,学生妹果然带来了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节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但是深夜题材毕竟受众面有限,于是电视台希望再制作一个《all night fuji女子高中生sp》,把嘉宾换成更年轻的女高中生,播出时间也调整到更为黄金档的傍晚时分。台里选中了一个当时的天才新人来担纲制作,并听取了他的建议把节目名改为《黄昏喵喵》,准备做成一款全新模式的节目企划。
那个被选中的制作人当然就是秋元康,这个节目企划选拔出来的女子偶像团体,正是“小猫俱乐部”。从小猫俱乐部身上,已经能够窥见不少日后akb48模式的雏形:众多的人数(在这之前的传统偶像大都是单人出道,即使是组合也少有超过两位数的成员)、素人选拔(成员是没有演艺经验的中学生)、公开培养(整个选秀和训练过程在节目里全程展示)、成员会不断更替变动(组阁毕业制度)……关于小猫俱乐部的故事已经在之前介绍秋元康的篇章里提及,不再赘述,它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依旧没有避免过早衰落的结局。
“小猫俱乐部原本就是从电视节目的策划单元中诞生的团体,要是一个策划单元无法再对节目的收视率做出贡献,自然就没有再存在下去的理由。因此,随着收视率的下跌,节目停播,小猫俱乐部也只能走上解散的命运。”
——田中秀臣
小猫俱乐部之后就是所谓的“十年偶像冰河期”,直到1997年,另一位金牌制作人淳君推出了“早安少女组”。它的诞生依旧是来自于电视节目,东京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五花八门浅草桥》中,“射乱q摇滚女主唱选拔赛”里五名落选者组成了早安少女最初的阵容。本来初衷只是为了填补选拔赛优胜者训练期间的节目空窗期,却意外地大受欢迎起来——事实证明比起台前的风光者,观众更青睐这些失意普通人默默奋斗的身影。
此时的制作者们,已经开始重视偶像的“未熟感”和成长过程的塑造。相比演技和唱功这类硬指标,所谓的个性和接近一般人的多元化真实特色,必须要放到竞争和团队里才能凸显,这正是为什么这一类素人偶像,常常是以“选秀比赛”和“团队家族”的模式来运营。同时具备这两种鲜明要素的组织形式,正是学校。有学校就会有毕业。这些团体对于之前偶像保质期的解决方案,就是“毕业模式”。它们舍弃了单个偶像的保质期,转而寻求维持团体和企划品牌的长寿——但如此也带来了一个隐患,那就是偶像本身的地位严重下降。正因为成员众多,各具特色,从一开始又是刻意挑选的平凡素人,因此很少出现过往那种真正的出类拔萃者。这就导致了虽然偶像团队整体大火,单个的偶像成员很容易被取代,再难成为现象级的明星。
偶像养成
小猫俱乐部和早安少女组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旧是脱胎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展示少女们成长过程的是制作人全权决定的,粉丝依旧只是观看者。
他们需要更多的参与。
电视产业再发达、节目再真实,终究比不上面对面的接触带来的吸引力。akb48的口号,正是“可以见面的偶像”。
“以往推出偶像时,我是先在电视上制作节目,然后再去寻找新人,她们的定位是节目的形象女孩,再为她们推出歌曲等,这是传统的模式。而akb48从一开始就没有刻意选择哪一种媒体,我想到的是让她们在电视节目以外的地方与人们直接接触,类似一些小广场或小剧场,这样每天都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亲眼看到偶像表演。”
——秋元康·nhk专访
这一步的改变让akb48没有像前辈们那样一炮而红,却也避免了昙花一现的夭折。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剧场出道,就不用担心电视节目的束缚,不用考虑收视率和广告商的影响。这么做的坏处自然是受众群体大为减少,从零开始积累粉丝的道路也变得更为艰难漫长。但akb48企划的发展有着一条清晰无比的逻辑链,秋元康并不担心失去电视媒介后带来的传播劣势。
“有些明星知名度是很高,成千上万的人都认识,但是大家见面时也只会表示一下:‘啊,这人我知道,他是xxx’。而我想要推出的偶像,是即使并非人人皆知,也永远会有粉丝愿意为了她而排队,不管在哪里,都会想方设法去和这个人见面。”
这就是从“七位观众”到“神七”背后的秘密,akb48从一开始创作的视角就是站在观众和粉丝一方。正如《如果杜拉》里的主角小南一开始所做的那样,秋元康并没有急着去设定偶像具体的元素和魅力,而是反过来先去思考偶像的受众最想要的是什么,一个成功的商业企划最需满足要怎样的顾客。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明星”与“网红经济”。网络传播研究中有这么一种观点,我们一般把社交网站上用户的关注者都称为“粉丝”,但即使排除所谓“僵尸粉”和“机器人账号”,这些“粉丝”是不是真的就是那个用户的拥趸呢?——显然不是,把他们称为“观察者”可能更为准确。所谓观察者,就是仅仅是关注了这个用户,关注是为了观察你生产的内容,但未必就完全赞同这个用户的言论和价值观取向,未必愿意为其产生消费级的贡献。例如,许多人在微博上都关注了一些搬运段子的大v,在这些“粉丝”眼里,这些搞笑博主仅仅是为自己服务的订阅器。我之所以点赞转发,仅仅是因为喜欢你的微博内容,而不是你这个人本身。他们并不会产生“粉丝——偶像”的爱慕与崇拜情节。
正因如此,akb48才极度重视累积核心粉丝群体。在这一点上,能够直接交流的线下剧场无疑比电视节目更有优势——100个愿意掏钱来看现场的粉丝,要远胜过电视那一头的1000个观众。那么如何吸引这些核心粉丝入坑呢?下一步就是偶像的角色魅力塑造。关于偶像的角色性格,是一个明确的行业概念。它固然不可能是幕后真实生活里偶像本人的样子——虽然一直都有以真实性格为卖点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场合都能有完全一致的言行,这一点无关欺骗,属于可以理解的人之本性。但偶像的形象也不仅仅是台前让观众看到的独立个体,而必须是在团队里、或者说整个偶像企划的叙事生态中展示出来的角色定位。
这种角色塑造最大的难处,在于一定不能让观众识破偶像是在刻意扮演某种形象,否则暴露出来的差异与割裂会对核心粉丝群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就是俗称的“人设崩塌”。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把偶像放到一个真实的团队、真实的故事里去。
即使就普通人而言,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里,比如学校、公司、家人、挚友……本来就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言行习惯,也不存在刻意的扮演和人设,因为这些都可以说是真实的,人类本来就是一种复杂多面的社会性生物。因此,只要让粉丝认可偶像在akb48的团体内部,在总选举的竞争故事里、在握手会上亲身经历的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所在,就无需担心角色的割裂。这是一个关于职业和梦想的故事,偶像是她们的职业,她们在台上就该努力挥洒汗水,这是基本的敬业,也是想要晋升的必经之路;在总选举上就应该积极争取自己的梦想,这也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不存在掩饰动机——这一切都是既真实又合乎逻辑的。即使偶像在演出、握手会、综艺节目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一面,只要没有过分出格的差别,反而会成为其立体全面的真实个性的补充与佐证。
如果粉丝已经认可了偶像的魅力和梦想,就到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粉丝如何能参与到这个梦想故事中来?当然是投票和应援,也就是上一期所提到的——akb48真正贩售的不是唱片和门票,而是粉丝参与偶像养成、参与其梦想实现的体验本身。
第一次明确提出“御宅族”这个概念的知名社会心理学家斋藤环,就认为akb48成功的关键是在于“角色消费”。
团队门面、领袖、孤僻者、叛逆分子、努力家、优等生、搞笑的气氛活跃者、默默无闻的陪衬……在这个数百人的庞大团队里,总能出现足够细分和具备特色的角色任粉丝代入。许多欧美或者韩式女团,成员们经过严格挑选和培训,清一色身高相仿,大长腿、精致小脸、统一风格、整齐的舞蹈,她们要表现出来的是专业素质和才艺的硬实力——这是典型的强调良率与性能的制造业模式;反观akb48,以元神七为例,两个身材出色的大高个,两个非常明显的小矮个,光站在一起的阵型就很难做到整齐。此外年龄、性格、形象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但这正是其独特的真实与个性化的卖点所在,成员的差异化产生的碰撞和后续的蜕变成长才是重点——这就是重视互动与反馈的服务业模式。
此外,分析家村山涼一曾经提出过akb总选举造成的内部分化完全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对于成员们而言,进入圈内是满足最基础的“社会需求”,而只有顺利进入圈内,名次和地位的提升才会成为下一步目标。越是往上,越能体会到粉丝带来的肯定,但相对付出难度而言回�...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