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关于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文化竞争优势研究

2024-5-25 17:47:58发布8次查看ip:发布人:
竞争优势的内生论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在1939年提出的,后来霍菲和申德尔(hofer&schendel)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霍菲和申德尔认为,竞争优势是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指出,当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 竞争优势内生论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为根基,采用资源战略的原则使企业通过对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积累与配置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可追溯到潘罗斯(penrose)的贡献,他在其经典著作《公司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中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在1982年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特殊性。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let)《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barney)在他之前提出的“企业资源是异质的”和“这些异质资源是不可流动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等四个特性。价值性。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抓住环境中的机遇,同时当环境中存在威胁时,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回避甚至抵消威胁,如果能做到上述情况,则这项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了价值。资源的价值性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它无法确保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从侧面来理解,它强调了资源的稀有性,是少数企业特有的资源,如果一类资源为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所有,则这种有价值的资源给本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带来了利润,这样不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竞争均势。不完全可模仿性。它直接关于竞争对手能否通过购买或累计而获取的资源与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目标资源具有同样特征的资源。当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完全可模仿性的时候,才能使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不完全可替代性。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否能获得另外的、并且同样可以使它们实施特定企业的成功战略的资源,这种资源与特定企业的资源构成了替代关系。资源的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使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企业文化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国外学者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在企业文化众多的定义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schein教授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当中的定义。schein认为,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当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它包含了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更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们无意识地产生作用,并且用一种基本的“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方式来解释组织自身的目的和环境。这些假设和信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对团队在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内部融合问题的反应。因此,schein将企业文化定义为:组织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如果这个模式运行良好,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即成为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向。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对企业文化的解释和定义,以及国资委对企业文化的解释,笔者认为,国资委将企业文化定位为新资源,即企业文化是除了资金、人才、技术之外的第四种资源,是对各种定义、界定的提升。企业文化与资金、技术、人才一起组成企业的资源,在形成竞争优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企业文化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少数人倡导和实践,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一个企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一定具有本企业的特色,对其它企业不一定实用。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二)企业文化具有不易模仿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一种战略资产,这种战略资产的开发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从企业文化形成的时间上来讲,由于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仿制者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对于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来说,其创造的产品一经问世便可能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并获取丰厚的利润。而对于仿制者而言,即便仿制成功,新产品也很可能已进入饱和期,不得不面临价格劣势。因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企业文化具有严格的企业独占性特征。(三)企业文化具有不可交易性任何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易,产生其价值。而文化作为企业固有的东西,它是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具有不可交易性。一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只能去借鉴和学习,不能相互交易。因此,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抢占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能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处
(一)核心价值观修炼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的经营理念。deal和kennedy指出,“强势文化几乎总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因素”。强势文化论认为,强势文化有助于保持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因而有利于企业减少对官僚机制的依赖,提高企业的活力和变革能力。一个企业若有强势的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就会精神饱满、管理规范、生产紧张有序;反之若企业文化没有能够达成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便会无精打采、人浮于事。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对改变员工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对员工形成激励,进而提升效率,塑造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凝聚力强的企业往往能创造出比技术创新、流程再造更高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住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留住人就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建立团队式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作风,良好的企业道德,良好的企业风气和企业精神,这样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活动,获得较好的效益,又以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改善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可以持久地维持下去,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竞争优势的一种路径。(三)提升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一个组织竞争优势的大小。加强组织学习,培养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是许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是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及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成员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的和谐发展。显然,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基本要求,一个组织只有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创新的持续发生,才能具备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也才能实现企业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培养和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作为一个不断地获取知识、改善自身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能力。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