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内容、内容创业以及商业模式的困境

2024-5-24 22:11:21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本文选自第37期「i/o」会员通讯存档,原文发表于2017年1月15日。欢迎加入「i/o」会员服务获取最新内容,每周你还会收到三封专属会员邮件,包括独家的科技书评,科技新闻、趋势的独家解读以及别处看不到的文章、图书、视频推荐。
过去几年,传统新闻业的衰退并非直接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冲击,还有大量新一代内容平台的影响,不管是中国各色各样的自媒体平台,还是美国的赫芬顿邮报、medium,这些新的媒体平台让更多普通人拥有了可以影响世界的可能性,这的确引发了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然而另一方面,在线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探索却停步不前。

2017新年刚过,medium的一条消息引发诸多讨论。1月6日,mediumceoevanwilliams公开表示,公司将裁减50名员工,关闭位于纽约和华盛顿的两个办公室,并将放弃现有的广告商业模式。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16年medium发展势头非常不错,william在官方博客里这样写道:
2016wasourbestyearyet.keymetrics,suchasreadersandpublishedpostswereupapproximately300%yearonyear.andwewitnessedimportantstoriespublishedonmedium—fromworld-famousleaderstounknowninpiduals—onadailybasis.we’reproudofmedium’sroleinpromotingintelligentviewpointsandnewideasnomatterwhothey’refrom,becomingthedefaultoutletforthoughtfulpeoplewhohavesomethingtosayabouttheworld.
同样在2016年,medium完成了c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sparkcapital领投。据知情人士透露,medium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为6亿美元。至此,该公司的融资总额已超1.3亿美元,目前的主要投资机构包括andreessenhorowitz(a16z)、googleventures、greylockpartners等硅谷主流投资机构,能得到这些投资机构的青睐,一方面是william的行业号召力,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在线媒体平台发展潜力的认可。
medium的商业模式也遵循了「高质量内容——流量(注意力)——广告」的一般商业模式。但williams坦言,medium已经是一个「被破坏的系统」,在他看来,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medium将会演变成一个由广告驱动的媒体,却不再为人服务。如此一来,人们每天消费的内容实际上将由商业公司来付钱,但是内容本身却会带着这些公司的商业目的。
medium的未来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还无从知晓,但外界认为,或许订阅制会成为一种方式。知名投资人fredwilson则提供了另一个建议:放弃类似spotify的阅读订阅模式,而是采用基于区块链的小额支付。
fredwilson以基于区块链的社交媒体steem为例:
ithinktheblockchainbasedsocialnetworksteemwouldbeamoreinterestingplaceforthemediumteamtopokearoundat……thethingabouttokenbasedbusinessmodelsisthatthetokencapturesthevalueofthenetworkasitgrowsanditistheonlybusinessmodelthatexistsforthenetwork.youcanbuytokensifyouwanttospeculateonthevalueofthenetwork(orinvestintheonlinepublicationbusiness,asitwere).youcanearntokensbyparticipatinginthenetwork(orbypublishingcontentontheonlinepublishingnetwork,asitwere).youcanspendtokenstoparticipateinthenetwork(orbyengaginginorcuratingtheonlinepublishingnetwork,asitwere).
听起来有点玄乎,这里有一份steem的白皮书,看完或许能明白。

medium作为在线媒体平台,其商业探索一定程度上也被中国的同行们看在眼里,学在实战中。国内以「简书」为主要代表,公开资料显示,简书在2016年6月完成一笔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随后在一篇略显pr味道的文章中,36氪的记者写道:
简书的用户70%在三四线城市,数千万的三四线城市用户每天生产和阅读着大量的内容。按照“文”和“理”区分这些内容,每天关于故事、漫画、诗歌的“文”内容,和关于代码、职场和电竞被的“理”内容被大量生产。这些内容和微信公众号的pgc内容自然难以匹敌,但大量用户同时写作同时阅读的特质,构成了简书“作者和读者比”最高的内容生态。两种不同内容的生态背后,是微信公众号在聚焦pgc的头部内容不断“上升”,而简书在长尾内容和用户里“下沉”。不断“下沉”的简书并不意味着流量的流失,相反,聚集了海量ugc内容的简书,正在迎来它的内容红利。
上面引文处有句话我特意加粗,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当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越来越高端的时候,简书也开始走向低端。事实上,当任何一个ugc/pgc平台开始强调其「下沉」时,多数情况下都是内容开始低俗、庸俗、媚俗,不信,你去看看微博。
作为曾经的简书的作者,有幸见过一段时间内简书对于深度内容的热衷和关注,但不可避免的情况还是发生了——那就是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为了流量和更多的用户群体,必然要在内容运营层面作出牺牲1,而当这个循环逐渐稳定的时候,也是一个平台格调定格的时刻。
从简单模仿medium到后来的「下沉」,简书希望走出一条类似微博那样的中国特色互联网产品之路,只是在流量、内容影响力方面还欠火候。目前来看,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就是medium所不齿的广告模式。

虎嗅、钛媒体走向了另外一条路:媒体路径。不管承认与否,虎嗅、钛媒体的成立部分意义上来自于赫芬顿邮报的启示:
开始阶段:通过创始人、创始团队的影响力吸引行业专家撰写文章;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行业专家的文章形成品牌号召力,吸引更多作者来提供内容;平台稳定期:随着作者增多,每天的投稿也开始增多,平台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可以决定发那篇文章或者不发那篇文章;
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媒体的创始人都是女性。
而在这种ugc/pgc的背后,上述三家媒体已经逐渐开始自采新闻,并时不时会发布一些深度报道,比如前一段时间,钛媒体曾手撕乐视,公开指出乐视是在拿a股市场的钱进行资本运作。报道的真假与尺度并非本文讨论的氛围,我更想强调一点,上述三家在线媒体平台已经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们要用自己的媒体价值观来影响产业和行业发展。
毕竟,一家媒体是需要价值观的,而在线媒体平台是无辜的,可类比今日头条。
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在广告之外,买信息必然也是一门生意,而且应该成为一门大生意。两家媒体要在2017年同步上线了付费内容,比如钛媒体推出了999元/年专业版:
而虎嗅则是会员机制,1288元/年,两年会员的话需要1888元:
不管名字是什么,提供的内容基本相同:
自采的独家新闻报道;行业专业人士的独家分享;线下培训课;
我曾在早前一篇会员通讯里介绍了information这家网站的商业模式:
对informaiton来说,向用户收取的订阅费,每月39美元或每年399美元,不仅包括网站内容阅读费用,还有其线下俱乐部的费用。订阅者每天会看到两篇独家报道,享受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旧金山和班加罗尔)的高级别线下聚会,不仅能享受美食,还能与诸多科技名人见面。fox公司的joemarchese就把自己家的露台「捐」了出去,你可以在这个露台上与硅谷名人们「谈笑风生」。夏天的时候,jessicalessin「精心挑选」了一批西海岸的会员,组织了一场聚合和讨论。
是不是很类似?上述几个付费产品中,我只加入了钛媒体专业版,不过目前该产品还未上线,到底能给我带来哪些有价值的内容还无从所知。但不管是钛媒体还是虎嗅,其付费内容未来所面临的状况或许和information类似:
对一项订阅服务来说,最大的挑战获取就是如何进一步获取用户。lessin认为,类似《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就可以大幅推行付费内容。她说:「你必须让受众觉得是不可缺失的人,然后再进一步扩大受众规模,这个探索还处在早期阶段。」
进入2017年后,围绕内容、新闻的商业模式探讨一下子变得很多。《经济学人》杂志首席数字战略官tomstandag撰文认为,所有媒体都应该放弃广告:
themajorityofourrevenue(65percentandrising)comesfromcirculation.weexpectdisplayadvertisingtohaveprettymuchvanishedby2025.wearesorrytoseeitgo–printadvertisinghadveryhighmarginsinthepast,andextraprintpageswerealmostpureprofitforpublishers.butthosedaysarenevercomingback.
standag的观点看起来略显激进,但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分发大全早已被巨头瓜分完毕,过去掌控内容分发大全的报纸、杂志已经毫无胜算。
当媒体失去内容分发权力,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其在广告分发竞争的完败事实。
videoadvertising,nativeadvertisingandotherformsofadvertisingprovideonlysmallincrementalrevenuestreamsforpublishers,andthemajorityofonlineadspendinginthewestnowgoestogoogleandfacebook,nottopublishers.
standag还列举了除广告外的商业模式:
会议:中美科技媒体热衷于组织一些会议,国内的极客公园,上文谈到的钛媒体、虎嗅,每年都有一到两场的会议,而硅谷的科技媒体,比如recode的code大会最具吸引力。除会议外的线下交流:standag提到了几点:“travel?financialservices?philanthropicsupporters?dietclubs?”读者捐助:比如《卫报》;免费+付费订阅:比如《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每月有固定几篇文章可以免费阅读,剩下的文章则需要付费;
虽然standag并没有提到informaiton这样完全意义上的付费内容,但上述所有商业模式都还没有给媒体们带来安心,而是更多的不确定性,standag最后的总结略显悲观却也是事实:
old-fashioneddisplayadvertisingwillbeamuchsmallerpieceofthepuzzle.butthereisnorightanswer.assomeonesaidofthemusicindustrytenyearsago:thenewmodelisthatthereisnosinglemodel.

当下基于微信的内容创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一个细分的领域切入,以内容(不管是原创还是翻译)带来第一批读者(用户),并在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中形成品牌和影响力,然后很自然地获得投资人的关注,并得到融资,但融资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所有战略选择才是真正考验这个所谓内容创业团队的时刻。
但选择也无非就是上面几个,尽管每个投资人、投资机构都可以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短期内不盈利,但资本的逐利天性与内容创业的持续性之间的冲突会不断升级、最终不可调和。没有人喜欢low的内容,更没有人愿意制作low的内容,但摆在你面前的一份数据表明,你的用户(读者)就喜欢low,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除了迎合,已无他法。
这是我对于内容创业失望的原因所在,我更愿意回归到内容这件小事上——用门槛过滤低端读者,用内容吸引优质读者。我会坚持内容,但不会以内容创业,内容与内容创业,两字的差别,背后却是两套世界观的差别。
简书并没有自有内容和自有作者团队。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